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11-23 13:38:38)
标签:
杂谈 |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被重新定位,凸现出了艺术教育学科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倍受党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先后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两个法规,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保障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提高。但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搞好艺术教育工作,确实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思想认识问题:
多少年来,由于旧的传统观念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人们通常把体育、艺术等学科称作“副科”,这个“副”字就包含了对艺术课程许多不公正的看法。在思想上没有位置,在时间上没有保证,在师资上谁都可以教,在教学设备上有没有都行。除在“六一”艺术节或有关重大节日需要节目展演及书画展评时可利用一些时间突击排练外,经常被挤占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学校在升级、毕业、期末复习等关健时刻,艺术学科就成了“让路”学科,可以少上,甚至可以不上,提高艺术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落实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落实艺术教育学科的地位,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对艺术学科的认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目标已从过去的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着眼于使孩子从小喜爱艺术,形成一种终身追求艺术,参与艺术活动的取向,并为他们全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艺术素养。进入21世纪后,艺术课程变得尤其重要。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和科技信息时代的长足迈进,视角形象和声音形象进入世界的各个角落,追踪普通人的生活的每时每刻,所以感受和解决这些形象的艺术能力就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有鉴于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目标必须立足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属国家课程设置中的综合课程范畴。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艺术活动与人类生产活动同时产生,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反映。优秀的文化艺术总是引导人们求真、求善、求美;健康的艺术活动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升华。因此,艺术教育从小的方面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从大的方面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都有巨大作用。”他还说:“艺术修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这“副科”的“副”字必须去掉,艺术学科应该和语文、数学等学科放到一个位置上,同等重要,教师都应该教好,学生都应该学好。
二、教学师资问题:
思想认识的问题解决了,并不等于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在农村学校艺术教学领域,师资短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据对我乡的调查了解,目前全乡的18所中小学,78个班,除中学有一名专职的艺术学科教师外,其余所有班级的艺术教师均为“兼职”的艺术教师。需要与可能的反差太大了,面对这样的现实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对策和措施有四:1、师范类院校要加大改革力度。为解决艺术教学师资问题,近年来,各类师范院校举办艺术侧重班就是一个好办法。但具体到每一个县,每年不过几个学生,毕业后县城此类师资也相对缺乏,何谈供应农村学校?再加上培养周期性太长,何时能校均一名艺术教师?估且不谈班均一名。所以,还是普通班加强艺术教学好。修订教学计划,加大艺术课时比重,强化专业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开展多种活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从而使每个师范院校毕业生都能胜任艺术教学。2、近年来,随着国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方针的调整,专任教师队伍缺乏有效补充,更别谈专业的艺术学科教师的招聘工作了。因此,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着力解决教师尤其是艺术专业教师的补充问题。3、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使每个教师都成为艺术教学的“多面手”。特别是农村教学现状的客观需要。因此,县教师进修校要常年举办艺术教师培训提高不断线,职业中学也应紧密配合搞培训,不仅县里搞,乡镇一级也要安排。4、搞巡回教学,支教扶贫。以县城小学带农村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带一般小学。抽调县、乡两级的优秀艺术教师,采取统一安排,制定支持扶贫计划,规划线路,上门教学,也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好办法。
三、教学设备问题:
农村学校不仅师贫,教育经费不足更令人担忧,很少有艺术教学设备和教具、学具等,这个问题怎么办?笔者认为:一是要提高认识。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投资艺术教学设备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二是采取多渠道筹资方式。积极鼓励干部群众为农村学校献爱心,为贫困学校捐款集资。效益好的乡镇企业和贫困学校,结帮扶对子,为贫困学校献一点。县乡财政的教育经费要足额按时发放,严禁截留挪用。学校经费开支要向艺术教学设备购置上倾斜一点。三是结合布局调整,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艺术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四是师生自制教具和投资购置相结合。同时,利用农村的有利资源(比如:泥塑,根雕以及村委购置的民间器乐等)解决艺术教学的设备问题。为农村学校上好艺术课程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教学方法问题:
过去由于艺术学科处于“副”字辈的位置,教师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音乐一味的听唱几支歌,上美术课就让学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很不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学,更谈不上人文素养及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是突出艺术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遵循美育的立体化原则,在音、美教学中试行音乐、美术、文学、影视四者结合的教学法。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绘画和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意境,通过运动着的视觉图象来帮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节奏和情感运动过程,又如古诗词可以启发国画欣赏的想象力,倘若在欣赏元代文人画时配上王维的山水诗,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绘画作品意境的把握力。二是加强艺术本身的综合教学。有关专家指出,每个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成长提高,都要靠多种器官的协调发育,在发展听觉器官对节奏与和谐的感受与共鸣的同时,应当发展他们全身运动器官的协调活动,因此,音乐与舞蹈是不应分离的。通过艺术综合教学,在音乐课堂上让舞蹈与音乐结合起来则是完全可以的,在近年来的中小学艺术教学实践中,已有许多教师尝试着进行综合艺术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他山之石攻己之玉。三是加大课程整合力度。艺术同广泛的文化领域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就使得艺术课程和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比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数学、社会、思品、体育等都或多或少与艺术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明确这些课程中有关内容的艺术教育性质,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借助艺术形式来进行教学,那么,极可能使双方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设计美术课时,把美术教学与数学、语文、自然科学、文化历史等结合起来,将会扩大美术教学的内涵,强化各个不同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四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注重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艺术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不断地深入实践、练习和探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艺术课堂采用分组的方式完成一个特定的艺术任务,在完成任务中调动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为学生展开创造性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