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中国】神州北极村(二)我找到「北」了!

标签:
北极村漠河村黑龙江 |
分类: 老邓和中国 |
我们继续往北走,寻找中国最北的边陲小村落──北极村。
实际就地理上来说,中国最北的应该是北红村,但相较起没有发展旅游业的北红村,北极村可是出名得多。
北极村原来叫做「漠河村」,这座只有243户人家,全村村民不到千人的小村,因为位置在中国最高纬度的地区,每年夏至前后,出现类似「极昼」的现象,每天有接近二十个小时可以见到太阳,是追踪「北极光」的最佳时候,全国各地的旅客因此慕名而来,希望能看到那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极光。
唯一的进村入口就在一条蜿蜒弯曲,满目皆翠绿的公路尽头,我们必须换乘环保专车,穿越一片松林区,就见到「北极村」的石碑,这才是真正的村口。
一条主要大街贯穿全村,街内保留着俄罗斯异国风情,不少的木房子是原俄式的「木刻楞」建筑。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很多居民都改成民宿小旅馆、商店和餐馆,最近还在临黑龙江边的广场上建起了一条「北极村民俗商服街」,仿盖起鄂伦春族圆锥型帐篷式的房子,现代化味道代替原本浓郁的乡土气息,村内还大兴土木,加盖酒店旅馆,并设立新的景点。我估计一、两年后,或许会成为一个新的商业主题公园。
我下榻的酒店就在黑龙江边,往返村内所有的景点非常方便,步行数十步后,只见一座广场上有块巨型的花岗岩刻着「神州北极」四个大字,碑高二点八米,底部以一块卧牛石为基座,是北极村著名的标志建筑。
导游讲起有关这块花岗岩石的一段神话:由于岩石很像一位侧面躬身而坐的男子,传说是纪念黑龙江中的龙公主莹儿与年轻渔夫江生的爱情故事,神与人的爱情受到龙王的阻挠被迫分开,年轻小伙子一心惦记着龙公主,几十年如一日,风雨不误,每天晚上都坐在卧牛石上。每当八月十五中秋夜,江生更会在江边迭起荷花灯,随江水而放,任其漂流,把他对龙公主的思念寄情在荷花灯上。如此一年复一年,小伙子最终变为一块岩石,耸立在卧牛石上面,也象征他对公主至死不渝的爱情。
村民为了纪念这对小情人,特别是年轻恋人,纷纷选择八月十五这一天,扎起七彩缤纷的江灯,顺江放灯,一起许愿,祈求幸福吉祥,慢慢演变成北极村的一个习俗节日──「放灯节」。
我在广场上,一面观赏村民为旅客载歌载舞的民俗表演,一面迎着清爽的晚风,欣赏天际间一抹残阳,霞彩把对岸俄罗斯连绵群峦照得嫣红一片,青山如黛,景色如画,正如诗云:「一江碧水两国情,绿树繁花遥相映。波光峰影犹如画,龙江三峡不虚传」。
为了增加旅客的旅游乐趣,近年北极村加建起很多新的景点。我停留在此的期间,顺着步道依序参观其他景点,包括最北的哨所、金鸡之冠广场、138界碑、中国北极点、中国最北一家和最北厕所。甚至来到大街上的最北邮局,在明信片上贴了最北纪念邮票,遥寄给南方的亲友。
隔日清晨,好不容易等到江上浓雾散去,我们才乘游船逆流而上,到黑龙江的源头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的交汇处,这里又是我国内蒙古、蒙古和俄罗斯的交界。我坐在游船上,尽览沿江上游的野鸭滩、五女望归石、鹿跳崖、福劈崖和文卷岩等不同的景色,每个景点都包含着各自的种种传说和神话,我边游江边听着故事,更加觉得趣味盎然。
黑龙江上游有一个巨大的「源」字石碑,这儿就是已有逾一百多年历史的洛古河村,它位于黑龙江源头,因此又称为「源头第一村」。全村只有五十多户、一百六十多个村民,可说是地广人稀。我们登陆上岸,悠然行走在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村落中,仿如置身于那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桃源世界里,非常惬意。
我泛舟在缓缓流淌的黑龙江上,波光潋滟,望着对岸俄方的瞭望哨岗,记得求学时期读过的中国历史,当年腐败的满清政府与俄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和《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一部分富饶的土地割让与俄方,想到这里,内心的愤慨久久不能平复。
前一篇:【最新消息】《信报》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