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玩转南半球】首访古文明遗址

标签:
旅游秘鲁利马南美 |
分类: 老邓玩转南半球 |
利马市的一处山上,有座无名战士纪念碑,高耸碑前的平台正好可以让我俯瞰这座地貌独特的城市。市内地势高低起伏,许多商业大楼和民房小区,就建在海边的悬崖或山丘上。
附近不远处,立着伸开双臂的太平洋基督像(Christ of the
Pacific),外型和著名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非常相似,也曾遭受热议。
今日云层很低,压在整座城市上方,显得天色特别阴暗,雾气茫茫,视野并不算太好,却掩不住面前太平洋的浩瀚、绵延数里长的海滩,和一条纽带般的滨海大道。
登高望远之后,下一站是离市中心约30公里外的「鲁林谷地」。一片黄沙沙漠上,座落着帕查卡马克神庙遗址(Pachacamac),由庞大的土坯和夯土垒起来的建筑群组成,其中包括一座最高的太阳庙(Temple
of the Sun),另一侧则是月宫庙(Temple of the Moon)。
这个遗址在秘鲁古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比印加帝国还要古老,起源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前印加时代的人民奉帕查卡马克为法力无边的「创世之神」,也是地震之神。这儿大部分的建筑物是在公元800-1450年之间建立,即使在印加帝国入侵后,这地方也一直维持行政与宗教中心的地位,是秘鲁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庙,鼎盛时期在15世纪,直至1533年才被入侵的西班牙人毁坏。
遗址占地400多公顷,入口处是一座小型博物馆,我们在这边简单了解遗址的历史,并且欣赏挖掘出来的陶制品。
遗址巨大建筑的地基由石块铺垫而成,上头绘有彩色图案。2007年一场地震使它有部分受到损坏,不过目前已经重新修复。我沿着开辟的步道按次序逐一参观,探索这个古老遗迹。
正门有一座宫殿纵横交错如迷宫般,叫做Mamacona/Acllawasi,另外也被称为月宫庙。在印加时期,从贵族或上层家庭中挑选容貌姣好的少女,将她们集中起来,在宫内接受各种技艺训练。待她们长大后,美丽的少女会被选为王妃,而相貌稍逊的则成为宫女或者宫中教师。
其他还有十多座不同功能的建筑,如宫殿、庙宇、金字塔、墓地等,区域内甚至包括设计完善的水池、水渠系统。
最后我登上6层高的太阳庙,庙中有个观象台,过去是祭师们观看日照,制订历法的地方。我来到的时候,恰巧遇到一群考古学生正在台上进行考研活动,还与他们互动交流一番。
遗址仍在继续开掘中,考古学家们努力复原神庙的原貌,希望为古文明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神庙遗址周围是一些不规则的平房,导游说那一带是棚屋,是利马的贫民区。棚屋外观简陋破败,听导游说,有些棚屋只有四根木棍,中间围着苇草席,棚顶也不过盖上茅草,与我早先去过的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贫民区没有多大分别,这大概就是所谓「拉美化」贫富悬殊的现实社会现象。
接下来,我又折回老城区。秘鲁文化部在7年前斥巨资重新修复区内的华卡‧布亚纳金字塔(Huaca
Pucllana)遗址。金字塔本身以黄土砖砌迭起来,看上去像一片黄土堡垒,其中的7个小金字塔是举行祭礼的地方。过去我只听过古埃及金字塔,原来南美也有金字塔这玩意儿。这座金字塔属于利马文明(Lima
Culture),年代比印加文明更早。
为了让游客认识古代人的生活,金字塔区内,还以模型呈现制作陶器的过程,同时栽种各种的植物,圈养羊驼和野鸡等动物,重现原始村落的样貌。遗址内的模型甚至包括祭祀仪式,在我看来,这群泥人的造型和服饰倒不太像印第安人,反而与远在万里外的中东人或亚洲人有点接近。
听说因为政府修建金字塔古迹,为周边环境带来不少好处。由2007年到今天,围绕金字塔这一区的地价,每平方公尺已经飊升了150%,区内环境卫生改善,治安也变好了。或许连政府都未预料到古迹的保育重修反倒成为该区增值的主要原因。
感谢诸位朋友「收看」我的南美纪行。其后的游记,包含亚马逊丛林探险、飞越纳斯卡地线、见识鸟岛奇观、走访圣湖──的的喀喀湖、圣城──马丘比丘等,由于都将收录于2015年3月出版的新书《玩转南半球:智利、秘鲁》中,因此便不会在部落格上发表。接下来将会继续po出我在世界各地的其他见闻,希望大家会喜欢。
前一篇:祝福大家佳节快乐!
后一篇:【老邓和中国】查干湖冬捕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