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中东】都会科威特


标签:
科威特海湾战争沙漠旅游 |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突然挥军入侵科威特,仅仅用了14个小时就把整个国家占领下来,二次大战后世界最大的局部战争就此揭开序幕。
当年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台湾译为萨达姆‧海珊)藉领土和石油之争,未理会西方联国的交涉,挑起战争,结果翌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向伊拉克发起空袭和地面战争,用了42天就把入侵的伊军赶回老家,结束这场「海湾战争」(Gulf
War,或译作「波斯湾战争」)。
我从多哈转到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Kuwait
City),继续阿拉伯半岛四国的最后一程,以14个小时的时间把这座城的内外一次游遍。
首次来到科威特,办理入境签证就折腾了一个多钟头,办事人员的效率很低。来接我的司机兼导游表示这一点都不奇怪,是当地官员的特点。他说政府机关除了主管级以上由本国人担任外,一般办事人员多为外聘,来自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要他们积极努力办事就有点难度了。
50年代科威特政府凭借开采石油发达,国家富裕,公务员的福利好、待遇高,又不用向政府缴交所得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习惯冬季到海滩游泳、晒太阳,夏日则足不出户,在室内享受冷气、大啖可口可乐。作为国民可获得政府的补助,拥有宽敞舒适的花园别墅,有的还配有私家游泳池。公路两旁所见的独栋别墅大多数是政府公务员的房子,科威特人民生活舒适、食住无忧。
科威特城位于地理位置重要的波斯湾上,堪称是「阿拉伯半岛上的明珠」,机场路上和市区中心沿路都见林荫大道,繁花似锦。身为一个严重缺水的沙漠国家,政府用海水化淡(或称海水淡化、海水脱盐)来供养树木花草,可以想象成本多昂贵,这些都仰赖真主恩赐的地下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财富。
不过富足的背后隐藏隐忧,地下资源总有被采光竭尽的一日,到时经济衰退,今天无忧的乐土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对于这个问题,司机答得很妙:这里的富人早有准备,他们将资金转移海外,小孩出国留学,早为自己铺好后路;普通公民亦毋需紧张,一切相信「真主」,就像这位拥有四位妻子、七名子女的丈夫,只需要向真主祈祷,相信命运。面对他如此这般无忧无虑的乐天精神,我着实无话可说。
我在科威特首都的行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来个市内观光,下一个回合则到城外的大沙漠碰运气,希望有幸遇上「海市蜃楼」的景观。
科威特中心区到处都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大楼,是政府办公所在地和商业中心,中心区不断进行改造,特别是沿海的大楼。反观旧城区直至今日仍有不少破旧的楼房,与崭新落成的摩天大楼形成强烈的对比,原来尽管海湾战争早已结束,科威特人仍余悸犹存,担心伊拉克报复,直到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强人萨达姆‧侯赛因被绞刑处决后,才敢着手重建市区。
我先到市中心的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Complex),这儿陈列伊斯兰文化艺术的珍贵文物,在伊拉克入侵期间,珍藏遭受掠夺和破坏,现在仍持续进行整理修复,博物馆只开放一部分,部分展品分别存放在伦敦和纽约博物馆内,待修整完毕后,展品才会后回归馆里展出。
博物馆周边建筑林立,其中有座解放塔(Liberation
Tower)非常醒目,372米的高度,是市内最高的电讯塔,顾名思义,解放塔是海湾战争后,科威特人民为纪念解放胜利而改的名字。
附近还有大清真寺,又叫做法蒂玛清真寺(Masjid
Al-Kabiv),寺内外可同时容纳12,000名信徒,气派和规模相较起稍早参观过的几间更是远远比不上。此时正值祈祷时间,因此未能入内参观。
清真寺对面是剑宫(Sief
Palace),做为政府的办公处,并未对外开放,更严禁拍照。附近的议会大厦、新闻大厦、连同证券交易所,沿海别墅等等,司机都基于保安原因不让我拍照,以免招惹麻烦。真没有预料海湾战争的阴霾依旧未散,科威特人仍然非常谨慎害怕。
旧城区内有个旧集市,司机说里面分为专卖食物的Souq Marbarakia、专卖服装的Souq
Al-Hareem,和专卖黄金的Souq ad-Dahab
al-Markazi等三个大集市,商品包罗万有,一般外国游客在里面购物,逛一两个小时都意犹未尽。然而千篇一律的旧式集市与其他海湾国家无异,我这趟中东之行已经看得够多,兴趣索然,不到廿分钟便返回车上,前往渔市场和蔬果市场。
市场外面的码头分别提供木渔船和游艇停靠。科威特人喜欢水上活动,正好面临科威特湾(Kuwait
Bay),美丽沙滩比比皆是,即使气温高达摄氏48度,仍然见到不少穿着长袍的妇女带着子女在水中嬉乐。
反倒是我忍受不了酷热,转赴游艇俱乐部后面的大型购物中心,透过玻璃帷幕欣赏城内最长的阿拉伯海湾大道(Arabian Gulf
St.)和海湾的美丽景致。
前一篇:【老邓和中东】印象多哈(二)
后一篇:【老邓和中东】大漠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