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邓和香港】忆儿时

(2010-06-22 14:06:10)
标签:

水渠

课室

坚尼地

唐楼

南货

香港

情感

香港政府自2006年开始,将湾仔的石水渠街一带几栋旧房子加以活化和保育,这里有“蓝屋”、“黄屋”和“橙屋”,都有超过8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保留得较完整的旧“唐楼”。

 【老邓和香港】忆儿时

【老邓和香港】忆儿时

【老邓和香港】忆儿时

【老邓和香港】忆儿时

【老邓和香港】忆儿时

我童年就住在石水渠街的另一边;坚尼地街的一栋三层楼房里,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受小学教育,渡过了整整22年。这天我与女儿一道到这处故地重游,除练习拍摄取景外,还向女儿介绍我的童年经过。

 

坚尼地街与石水渠街并列在湾仔这保育区中,50年代父亲就与亲戚友人共同租下这栋房子,类似“蓝屋”这样的唐楼,办起“励群学校”,一所私营的小学,办学一直维持到70年代;我因利乘便,就在父亲办的学校里受教育至小学毕业,我记得这区有两家私立学校,除了父亲兴办的励群学校外,还有一家就是在石水渠街的汉明学校,两家私校都是小学,规模相若,学生都是街坊子弟为主。

 

学校有3层楼,共有4个课室,那时私人办学得不到政府的资助和重视,办学条件很差,课室是两级共享,虽然如此,励群还是培养出不少杰出的人材,其中一位就是在60年代蜚声国际音乐名家─姜成涛,就曾经在励群学校就读过。

 

我的家白天是学校课堂,晚上就就地取材,课室的书桌就是我们的床了,因此,全家人的床就是“朝拆晚排”。学校门前周围都是旧房子,楼下铺面都是小五金家庭式工厂,还有木箱工场,制成的木箱成品都堆放在学校门前,我少年时也是顽童一名,经常与同学街坊小孩一起捉迷藏,一次不小心撞着木箱,左边眼角爆裂出血,急坏了老祖母,现在我的左眼眉角还留着一道深深的疤痕,记载了童年的顽皮经历。

 

学校的4个课室分别设在3层楼,那时学校未有电铃设备,上下课就得靠打向挂起来的铜钟,这个铜钟我仍然保留着,它已有60多年的历史,也算是古董文物了,我在回忆祖母一文中提到;她常带我姐俩到石水渠街与街坊朋友聊天,石水渠街可算是我们童年时嬉戏的地方,童年时在石水渠街中间有一大明水渠,“石水渠街”就是以此作为街名,水渠下流水不断,水自山上流下,直至维多利亚海,水渠下面还有不少大石,夏天时,小孩都会走下水渠嬉水捉蝌蚪和小鱼,直至1962年温黛台风正面吹袭,大雨冲击下,石水渠街被山上的泥沙大石淹盖,政府才把这条明渠填平,修整为暗渠,自此,石水渠街就不再见到“水渠”了。

 

我跟女儿介绍“蓝屋”,它的楼上是民居外,楼下就是酒铺和南货铺,小时候我还常常到这两家店铺买南货腐乳和买煮菜用的烧酒、醋等,而紧贴着“蓝屋”背后的是庆云街的“黄屋”,我的童年好友兼同学Rebecca就住在其中,居住在这区的中学同级同学还有一对容姓姊妹花,现在大家都各奔前程,不知身在何处了。

 【老邓和香港】忆儿时

【老邓和香港】忆儿时

石水渠街还有多元化的小商店,有租赁自行车(单车),中学时我与同学偷学单车,有次还被父亲碰个正着,回家被痛骂一顿。石水渠街还有一座古庙─北帝庙,至今仍然保留得很好,祖母拜佛,她经常会到这庙上香祈拜,隔壁原来是一片空地,现在已扩建成“石水渠公园”。这天早上还看到很多街坊在这里休憩运动,童年时经常打预防针的“医院分局”,已变为福群会了。

 

石水渠街的对面马路正是准备保育活化的湾仔街市,旁边的露天“大排档”,现在已盖起了高楼大厦,儿时的湾仔,只能在回忆中里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