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香港】打书钉

标签:
书钉小人书姐俩车资李焯芬香港文化 |
我在往返日本的航机上,翻阅了李焯芬和陈万雄合着的《人生方圆》散文集,两位从事不同行业的专业,分别长期专业在水利工程和文化出版事业,大概因他们与我的年纪相近,很多过去的事物都能引起共鸣,越看越觉得回味无穷,很有启发。李焯芬好几篇记述他求学时代的阅读记趣;《唯有读书高》、《小人书》、《强制阅读的日子》,使我很有同感。
“打书钉”这个久违了的名词,出现在文章里面,“打书钉”就是指在书店内长时间阅读某一本书本或刊物,希望能不用购买而在书店内把书本看完的意思。陈先生在文仲介绍他下课后,多到中环皇后大道中两家书店─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打书钉”,翻阅各类课外读物。回想我的成长路上,印象非常深刻,父亲自我懂事开始,每逢星期六下午都会带着我姐俩由湾仔石水渠街徒步到中环,约40分钟时间,又因为要节省公共巴士的车资,我们有时会步行至接近当时的金钟兵房(现在的太古广场)的巴士站乘搭“分段站”,这样只需付半费车资。
就如陈先生一样,皇后大道中对面而开的“中华”、“商务”和一家距离远一点的“三联”,我年复一年的渡过了每个周末,记得三家书店陈列出售书籍各有特色,“中华”以文史为主;“商务”以工具书居多;“三联”则为杂志刊物。父亲是清贫的教育家,喜爱读书买书,他有时买书还犹豫好长时间,千方百计节省零用才把好书买下,因为他长期逛书店打书钉,与店员稔熟,有时还要求店员为他保留新书,待他筹得钱来再买,而我与姐姐就被留放在小人书《连环图》的区域,任由我们各自翻阅。
我喜欢看英雄故事,《戚继光斩子》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我崇拜抗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他带领戚家军保家卫国,“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爱国精神,自小就感染了我。小人书中还有描绘到戚元帅连独生儿子犯错,他都是大公无私地执行军法,戚家军军纪严明,赏罚分明,这种做人做事原则,也是我学习的做人标准。
父亲还鼓励我姐俩多读中国的四大名著,我自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本看的是《水浒传》,继而是《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老父还时常指导和解答我们在阅读上遇到的难题,这几套书籍都是50年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屈指一算已超过了半个世纪了,我秉承了老父爱书的习惯,四大名著还完整无缺地保存在书架上,这些版本,估计已是古书或绝版了。
中环“三家”书店是我童年“打书钉”的地方,虽然时代变迁,书店早已迁离原址,但我喜爱逛书店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公余及假日都是我必造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