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中国】乌镇─江南水乡

标签:
三白酒蚕农古貌蚕茧小船乌镇文化 |
结束了“华侨华人回家看世博”的盛会后,大队人马各分散到其它六条旅游访问线,原先我准备参加到山东的访问团,却临时有事要滞留上海处理,事件妥善处理后,难得有一天休闲时间,乘机独个儿跟团再到有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乌镇访游一番。
2005年我曾到过乌镇,那时觉得它是一处朴实的古镇,不过商业味道很浓,到处都是摆摊小卖,大剎风景破坏原来古貌,还有垃圾遍地,不够清洁,河水非常混浊,参观景点的管理亦不够完善。这次旧地重游,真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觉,大概因为上海世博而整顿,让世界游客留下较佳印象。
我乘车自上海出发,沿途经过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整齐,路面平坦,属甲级公路,此路自1998年正式通车后,已缩短了上海到杭州的车程,及后在2008年再加以拓宽公路,早在2009年年底已完成,正好赶及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重新投入服务,全线变为8车道,减低了塞车之苦。高速公路两旁已植了树木,假以时日,会成为林荫大道,环保意识大有提高了。
我花了足两小时就直抵乌镇,现在乌镇已是大陆各地旅游的热门地,又逢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只见入口处挤满了来自各省市的旅客,在门前要拍照留念,要争取有利位置就不容易了。进入镇内,左右都有沿河边小道,听到导游喊着“要发财的走右边,要升官的往左边”,原来右边就是财神湾,前面有座小小的财神庙,供奉着文财神爷,所以才有这样的分别。我朝前方看过去,只见河边一条小船,载着一根竖起长竹杆,一位身穿白衣的人在挂在杆上,表演着不同的攀爬动作,重现当地的习俗“蚕祭”,小船叫做“蚕船”,习俗已有千年以上,乌镇地处江苏、浙江两省,集水陆交通之利,为江浙一带商人聚集之地,而且江浙都是我国著名的蚕乡,盛产蚕丝,每年清明至谷雨时分,四方八面的农民趁着农闲,齐集镇上,到乌镇寺庙烧香祈福,祈求蚕桑丰收,在杆上表演壮汉就仿效着蚕虫往高处上爬,吐丝结茧,这是一种传统节日仪式,也是乌镇其中一种特色表演之一,另一种就是皮影戏,刚好皮影戏表演已移到世博会上海馆内,这次就无缘看到了。
讲到蚕丝,过去旧社会每到蚕虫吐丝结茧后,蚕农就要忙于把蚕茧卖给蚕商,蚕茧有时限性,时间过长,蚕蛹就会破茧而出,这样蚕茧就只能报废,而不能作抽丝用途,因此,无良的蚕商就利用时间性而压价收购,迫蚕农以低价贱卖,极尽剥削手段,现在政府则设法保障蚕农利益,固定收购价格,以前的剥削已不再复见了。
仿古的丝织,染布厂都有保留原貌,使我们了解蚕丝到纺纱到布匹,到染蓝的过程。另外,“三白酒”是这里有名的酒,古酒坊保存如昔,见到米酒的酿制巨大蒸笼和酿酒过程介绍,“三白”就是“白米、白水、白面”而酿成,因而称为“三白酒”,酒属烈酒,酒香易入口,醇厚清香,香甜可口,我尝了一口,到喉咙时已有燃烧感觉了。“三白酒”是农民过春节时,用来款待客人,这酒还有“杜搭酒”之称,当地还有民谣“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乌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市内的通路已经再没有摊贩摆买纪念品和土特产了,保持了古市的洁净和朴实原风貌,不愧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写照,导游姜小姐说乌镇是保持原古貌最好、最大的水乡,相比朱家角和周庄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着与它们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水阁就是古居民的建筑,居屋一半建在岸上,另一半用木桩或石柱支撑建在河面上的建筑,水阁的特点是有三面临河,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夏天居民可以纳凉,冬天可以晒暖,这里的水阁不少已是百年古迹了,所以乌镇又被称为是“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在2007年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内。
这里是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先生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我踏进他的故居,是他早期创作的地方,著名的著作“子夜”、“春蚕”、“秋收”和“林家铺子”都是我们求学时代喜爱的读物,其中“春蚕”就是以他家乡江南作背景描写农村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走向破产经历。这样的著作,现在很多年青一辈恐怕还未有读过。
我沿着乌镇走了一圈,就在“翰林府第”餐馆午餐,菜式很有当地特色,有羊肉,是湖羊,是在江南饲养的羊,臭豆腐当然少不了,还有白鱼,刺多肉嫩,再品尝杭白菊茶,写意得很。午饭后我还乘兴坐着小船,绕乌镇水道一圈,两岸楼阁,柳枝垂倚,小船穿过“逢源双桥”,这天气特别好,阳光把石桥倒影在河面上,很有诗意,周围的古迹古镇,有点像回到古代一样,有着才子佳人卿卿我我互相倾慕的浪漫意景,构成一幅幅江南水乡的图画,令人身心舒畅,彷佛进入了另一个桃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