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布拉格的日耳曼民族文化渊源,我们是参观布拉格博物馆(City OF Prague
Museum)后得知的。早在14世纪,老城区、小城区和新城区就已由波希米亚国王授权,采取了自治管理模式:老城区和新城区,采用德意志南部地区(覆盖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法律,小城区采用的是马格德堡法律(Magdeburg
law),其中马格德堡法律属于日耳曼人最古老的法律。
布拉格的历史演变验证了无商不富的观点,查理四世统治的时期是捷克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查理四世因此成为了捷克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的杰出人物,查理四世既有斯拉夫人的血统,也有日耳曼人的血统。1618年到1648年的30年宗教战争之后,日耳曼民族的哈布斯堡家族对于波西米亚的统治权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因此可以相信布拉格的铁路和有轨电车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日耳曼人引入的。
在布拉格众多日耳曼风格的建筑中,古老的哥特建筑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在老城区内,哥特风格的老城区市政厅、火药塔(Powder
Tower)、泰恩教堂(Church of Mother of God before
Týn)以及在布拉格城堡内的哥特风格的圣维特教堂 (St. Vitus
Cathedral)见证了他们自身悠久的历史。
老城区市政厅建于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即1346年到1378年间。
火药塔建于1485年。
泰恩教堂建于1453年到1471年。
圣维特教堂建于1344年。
老城区市政厅古老天文钟显示的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是根据天文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100-170)的天文学原理来确定的,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天文学的最高成就,但是其运行的机理最终被居住在布拉格的日耳曼血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在17世纪初所推翻。这也是布拉格作为当时欧洲科学研究中心感到自豪的一点。当时的开普勒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 1552-1612)所雇佣。
在布拉格,日耳曼人采用最多的建筑是巴洛克建筑,这些建筑通常诞生于18世纪之后,这是因为1618年到1648年30年宗教战争(Thirty
Years' War)之后的17世纪下半叶,波西米亚的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换句话说,来自德意志地区的大批移民是从18世纪开始进入布拉格的,小城区内的圣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Malá
Strana)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建的。这座教堂由日耳曼血统的著名建筑家克里斯托夫·丁岑霍费尔(Christoph
Dientzenhofer,1655-1722)设计,完成于1755年,被现代学者视为巴洛克建筑艺术(室内部分)的典范,因为其充分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动感要素。
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的平面外形,带有波浪的感觉。
教堂内部正在装修,
装修前的内部原貌,其两侧白色圣人雕像的不同手势与教堂顶部的虚幻湿壁画相配合,创造出巴洛克艺术的动感。
坐落于小城区内的捷克音乐博物馆(The Czech Museum of
Music)收藏着西欧国家众多的古老乐器。我们发现有文字标识的大部分乐器诞生于18世纪日耳曼人大规模移民到布拉格之后,如果说博物馆的不少乐器来自于布拉格日耳曼中产阶级的收藏,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我们认为,这座博物馆乐器收藏品的系统性和丰富性,甚至超过了维也纳乐器博物馆。
博物馆正面为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这个博物馆属于文艺复兴庭院式结构的变体,四周的房屋连为一体,作为展厅。

让人印象深刻的微分音钢琴(Quarter-Tone Grand
Piano),它把一个全音分成了四等份,比普通钢琴多1倍的琴键,由日耳曼工匠Johann
Baumgartner制作于1783年,
可移动管风琴(Portative
Organ),用于天主教堂的礼拜仪式,制作于18世纪下半叶。
各种规格的竖琴排列在一起,可见竖琴是从小规格向大规格方向逐步演变的。
管乐器橱柜
弦乐器橱柜

老城区的城邦剧院(Estates
Theatre)为巴洛克时代之后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由日耳曼贵族投资兴建,并于1783年投入使用,最初是演出德语戏剧和意大利语歌剧,后来增加了捷克语的歌剧演出。1787年10月由莫扎特谱曲并担任指挥的意大利语歌剧《唐·乔瓦尼》(Don
Giovanni)在这个剧院进行了首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座剧院的存在,意味着当时在布拉格居住着众多的日耳曼人。
布拉格城堡区的施特恩贝格宫(Sternberg
Palace)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景点。这座由日耳曼贵族建立的、正面为白色装饰的巴洛克建筑,收藏了欧洲众多绘画大师的杰出作品,现为布拉格国家美术馆下边的一个永久性展出地点。尽管这个宫殿与旁边的布拉格城堡相比较并不起眼,但是还是吸引了不少有见识的游客。
内部的庭院
我们在参观时发现,这里的绘画作品包括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三个时期,主要来自意大利、佛兰德斯(现为比利时)、荷兰、德国和法国。其中,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作品最全,既包含了各个阶段和不同的类别,还包含了大部分的杰出画家。
佛罗伦萨著名风格主义画家布龙齐诺(Bronzino,1503-1572)为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纳公爵夫人托莱多的埃莉诺(Eleanor
of Toledo,1522-1562)绘制的肖像画(见下图),此画创作的时间应该是埃莉诺1539年结婚之后。
埃莉诺作为西班牙王室的后裔,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着血缘关系,因此这幅带有如此奢华镀金装饰的肖像画应该是哈布斯堡家族成员遗留在布拉格的,比如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 1552-1612)收藏的部分绘画作品至今仍保存于布拉格城堡内。
佛兰德斯画家希利斯·莫斯塔特(Gillis
Mostaert,1528-1598)1579年创作的生活场景画《小镇中的市场》(Market in a Small
Town)。哈布斯堡家族的利奥波德•威廉公爵(Archduke Leopold
Wilhelm,1614-1662)在担任佛兰德斯总督时,购置了大批15世纪和16世纪意大利北部的绘画作品以及15世纪到17世纪佛兰德斯绘画作品,以弥补1648年瑞典洗劫布拉格所带来的损失。这幅画有可能是利奥波德•威廉公爵的购置品。
这里有美国资深学者西摩·斯利韦(Seymour
Slive,1920-2014)编写、耶鲁大学出版的《荷兰绘画 1600-1800》(Dutch
Painting
1600-1800)所提到的杰出代表作:荷兰著名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1582-1666)1645年创作的一幅著名半身肖像画《雅斯佩尔•沙德》(Jasper
Schade,1623-1692)。作为荷兰共和国议会议员以及荷兰共和国的第二代人,雅斯佩尔•沙德崇尚法国贵族的礼仪和服饰,不喜欢父辈的简朴生活。哈尔斯在这幅画中成功描述了此人的浮夸和自命不凡的形象。
布拉格的日耳曼文化元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日耳曼人在布拉格的生活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很大程度上被终结。按照波茨坦协定(Potsdam
Agreement),当时在捷克共和国境内大约300万日耳曼血统的人口被驱逐到奥地利和德国境内。因此布拉格的日耳曼文化元素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众多的旅游者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