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罗尼莫斯修道院(Jerónimos
Monastery)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贝伦海港区,塔霍河(Tagus)的入海口。这个修道院恰好位于葡萄牙航海时代,船员启程出发的地点。船员出发前通常会到教堂祈祷,保佑自己平安返回。
修道院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1469--1521)兴建于1502年到1580年,建设资金来源于远洋探险的贸易收入。因此这个修道院是葡萄牙航海黄金时代的象征。1497年,著名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Dom
Vasco da
Gama,1460-1524)在第一次前往印度的探险航行前,曾在这个修道院祈祷。
从上图可以看到,修道院为狭长的建筑,左侧是修道院的长方形回廊,右侧是教堂。教堂突出的部分是其右翼。因此教堂的正门在西边,南门面对着我们。欧洲的天主教堂朝向东边,即朝向圣城耶路撒冷。
这个教堂被视为后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和大师级作品。其建筑风格在哥特建筑基础上、加入了穆斯林和文艺复兴两种建筑元素。1755年11月里斯本发生的大地震几乎将整个城市摧毁,但修道院却完好无损。这给修道院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教堂的南门由葡萄牙最伟大的建筑家若昂·德卡斯蒂略(João
de Castilho,1470-1552)设计。但这个门并非教堂的正门。南门的高度达到了32米,宽为12米。使用尖塔(pinnacle)装饰。大门的上方站立的是航海王子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1394-1460)。亨利王子是葡萄牙航海时代的奠基人,在他的带领下,葡萄牙人用了两代人的时间,将航海的范围扩展到西非的南部,从而为瓦斯科·达伽马远航印度打下了基础。葡萄牙著名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Luís
Vaz de Camões,1524-1580)曾将葡萄牙的艰难探险经历写成史诗发表,震撼了欧洲。
两扇门上方门楣上有基督圣人哲罗姆(Saint
Jerome,347-420)的两幅生活场景。左边的画是哲罗姆将狮子的刺从脚上拔出,这样狮子成为了哲罗姆最好的朋友,右边的图是哲罗姆在沙漠中的情景。此人因为将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而闻名,同时他对圣经做了许多注释。两幅画的中间是身着武士服的曼努埃尔一世。最顶部的雕像是圣母玛丽亚。
西门的门楣上,左侧的雕像是天使报喜(Annunciation),告知玛丽亚已受孕将产下耶稣。中间的是耶稣的降生(The
Nativity of Jesus),右侧的是基督的洗礼(Epiphany)。两个全副武装的天使位于耶稣降生画面的下方。

教堂内部的布局由葡萄牙著名建筑家迪奥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1460-1528)设计。进入教堂后,中央通道是前殿,两侧是过道。前殿被立柱分成五排。这个教堂与普通教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立柱不是圆柱形,而是八角形。立柱的高度达到了25米,直接支撑屋顶的交叉肋梁,而不是圆拱。两侧的过道由于要存放国王的灵柩,因此与前殿的高度相同。教堂的水平式屋顶极为罕见。最为大胆的设计是左右两翼没有使用立柱来支撑。而原来的设计中是使用两排立柱来支撑。高耸的立柱,带来了恢宏和雄伟的空间感。这绝对是美学和建筑上的大师级作品。
在两侧通道的顶端对应着两个礼拜室,里边有圣人哲罗姆的雕像。左边的礼拜堂存放着曼努埃尔一世与妻子的灵柩,右边的礼拜室是约翰三世(John
III,1502—1557)与妻子的灵柩。探险家维斯科.达伽马与著名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Luís
Vaz de Camões,1524-1580)的坟墓紧靠着曼努埃尔一世的坟墓。
修道院的左侧建筑是长方形回廊,长为55米,宽为50米。包括外边的回廊和里边的回廊。里边的回廊是法国哥特式和穆斯林风格的混合。每条边的回廊,包含了四个花式窗格。
而外侧的回廊采用了文艺复兴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混合。
这个回廊的宗教功能在于通过装饰和朝代变换的象征,例如武士服和圣殿骑士的十字架来展示葡萄牙在航海年代日益增长的力量和权力。各种装饰描绘了多个主题,包括葡萄牙主题、欧洲主题、穆斯林主题以及东方主题。当你发现探险家维斯科.达伽马是罗马教皇手下的圣殿骑士,就可以理解到原来葡萄牙的探险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传播天主教的理念。这叫师出有名。而修道院的建立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