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一)----黄元吉

标签:
杂谈 |
分类: 道门语要 |
萧天石例言
《道德经精义》例言
一、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历代解者数百家,收入于《道藏》
之解本亦达五十余种。解注《老子》之最早者为韩非、河上公。韩 非仅《解老》、《喻老》两篇,主释义者则仅前一篇耳;全注者自河
上公始,河上公注今仍有传本。数千年来盛行于世者,首推王弼注 本。唐宋间羽流之注盛行,其后逐年递增,有得而可传之佳本亦当
在二三十种之间,惟得全而无一失者则不多观。
二、《道藏》中所收《道德经》解本之最著者,均各有所长,各
得一是。如唐玄宗之《道德真经疏》,则以穷理尽性、坐忘遗照、损 事无为、理身理国为主旨。宋徽宗之解本共三种,内多引《庄》、《易》
词理参证。明太祖之解注,则纯以修齐治平为法。苏子由注本,彻 了根宗而多见性之言,融合三家于一旨。邵若愚之直解本,言德则
涉孔氏之义,言道则参佛乘之旨,以儒释二教为证,撮道德合为一 家。严君平之指归本,则多言天地阴阳、性命神明、变化始终、自
然演化之旨。杜时雍之全解本,则以言阴阳理炁为主。李约之新注 本,则以言清静养心、无为保国之旨。顾欢之注疏本,则以言清静
临民、无为用政之旨。李荣之注本,则以明道无为、显德有用为主 旨。纯丹派解本中,如莹蟾子李道纯之《道德会元》,玉宾子邓锜之
《道德真经三解》,道门高士杜道坚之《道德玄经原旨》,其《原旨 发挥》与《道德真经圣义》本,及碧虚子陈景元之藏室篡微本,均
为丹家之上乘解本。至王弼与河上公注本,坊间流行本多,不赘举 其义。各解本中尚多有集注本、集解本、篡疏本、疏义本,惟林志
坚之注本则为以本经解本经为体裁(以上所列诸家解注本,均见于《道藏》第11-14册。但宋徽宗解本仅二种,
唐玄宗解本却有三种。《玄经原旨发挥》为杜道坚所撰,“圣义本”恐是指杜光
庭所撰《道德真经广圣义》。龙渊子宋常星《道德真经讲义》亦见于《藏外道
书》第l册(版本不同)。)。有清一代,道门中人才辈出,
解《道德经》者,以龙渊子宋常星与黄元吉祖师为最上乘,而黄本 则尤能综各家之所长,补百说之所不足。宋本已影刊于第三集中,
兹再影刊黄本。
三、黄注本《道德经精义》,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揭世
法,次述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其要 尤在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
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万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 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道为千古之大道,
理为千古之至理,文为千古之奇文,义为千古之圣义。穷身心性命 之理以端其大本,究天人物我之原以立其大宗。深入浅出,亲切平
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养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 以治国平天下。守葳可用,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
解本中之不朽名著,而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 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四、丹家经籍,愈古愈玄。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
其半,迄乎近世,十隐其二三。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前清道咸之 交,故能畅述玄秘,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而泄之,尽往圣
之所不传者而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编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 蕴而巨细无遗矣!先生讲道于乐育堂时,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其
《乐育堂语录》与《道门语要》早已风行,为世所重。至其所著《玄 宗口诀》,传本甚少,所注《求心》、《醒心》诸经世不传。今得斯书,
不忍令其再烟灭也。
五、本书原刻于光绪十年,版存自流井(今四川省自贡市自井区),鲁鱼亥豕,
误刻不少。三年前得一刊本于殷启唐先生处,后复壁还,今已寄往 南美矣。本年夏间,先得马炳文、马杰康二先生所藏乙亥华阳汪氏
养性斋刊本,无句读,经其细心圈点之,惜未竟;后复得南京红卍 字会道院精刻本于俞安澄先生处。本次所影印,原拟用马臧养性斋
刊本,经仔细校勘之后,又改用俞藏道院刊本。俞以正忙于佛事, 末及执笔述其藏书因缘。又本书之影行,三年来叠经道友通玄老叟、
南天浪迹翁、针石子、与张恩溥、许卓修等诸先生再三催促,兹值 付印之始,特述本末一二如上,以志共善与不忘耳!
庚子(1960年)孟冬月谷旦文山遁叟萧天石于台北石园
马杰康序
翻印黄注《道德经》序
大道无名,寓物成相,太素无华,繁衍为文,转相归本,化文
为实,此仙学之所以演道明德,以冀无量含灵均能溯流不迷,而返 乎厥初也。吾国仙学之成熟绵延,迄今数千年矣。如此超凡入圣之
学,数千年来见之于文字者,虽指不胜屈,然而道学之祖书莫不以 太上之《道德》为旨归焉。
蓝养素仙师云:“《道德经》,太上之圣经也,包括三才,混合
八卦,绍玄女之心传,开诸天之法界。圣真如不身心体验,奚以承 先启后,为大罗一等天仙!”故历代之学仙者无不熟读《道德》,至
诚参究,以期经诀相印,身心合一,成就无边无尽之道力,参赞化 育,利济终生。
《道德》为丹经之祖,是以太上之后,祖述是经而为注释者比
比皆是。注释中则以黄元吉仙师者最为详尽。愚读之十有余年,其 中对于道修之法程、口诀之节次、炉鼎之安立、火候之变化,以及
筑基得药、炼己还丹、脱胎神化,晋而至于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种 种过程,无不深入浅出、吐露无遗,为诸家之所罕见者。唯得诀多
者则发现者多,得诀少者则发观者少。亦显亦隐,唯精唯细,处处
圆通,面面俱到,诚不愧为真仙之手笔,接引后昆之宝筏也。
吾人修道,其旨有三:一则益寿延年.二则不生不灭,三则度
尽众生。如欲益寿延年,得药结丹可也。如欲不生不灭,脱胎神化 可也。如欲度尽众生,统归无极可也。此种益寿延年、不生不灭之
仙学,有开始、有步骤、有结果,全系脚踏实地之功夫,为我中华 民族之所特有者。学者果能至诚参访,际遇真师,获得全部真传,
再备十分信心,复有修炼条件(财、侣、地),则成仙证圣胜券在握 矣。学者如拟印证一己所得之诀真假全缺,质之是经及注即可矣;
考验师之真伪,请益是经及注即可矣;察一己修证功行之是非正误, 对证是经及注即可矣。愚以是经之注,一经广布,必使盲师无由施
计,邪说无法横行,而正心诚意、返本还原之仙学,必如日月之经天,而浮云无能掩其光明也。
呜呼!百岁光阴转瞬即逝,吾人此生如不成道,他日必入轮回!
盲者醉者昏迷者,读是经也,可不戒惧乎哉!诸君子之读是经及 注也,亦当知太上之旨,黄仙之慈,以及萧天石先生翻印是经之本
旨云尔。
庚子(1960年)冬涡阳马杰康拜序于台湾烟酒公卖总局
江起鲲序
余向不知道,亦正不以其道为然,惟念近今讲道者日益多,而
师友中亦屡屡以此相告语,殆不容恝然而己也。夫人心道心之别实 发明于《尚书》,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圣圣相传,无一不言道
者,是道之为道必有精微奥妙、不可以言语迹象求之者也。昔程子 言《大学》为入德之门,《中庸》乃传授心法,而二书功用皆归本于
定静之初,修持于隐微之内,盖亦可以知其要矣。余于去年十月始 学静坐之法,以求所谓道者,不数旬而程效略睹,乃恍然于斯道之
不可诬也。然窃意道必以老子为宗,不法老子而他求乎道,未有不 流为旁门别户者。昔仲尼师老子,谓其明道德之归。圣人且如此,
而况下焉者乎?特其书古奥深远,令人不易卒读,且自汉迄今,注 者无虑数十家,求其洞明妙窍、能切日用者,盖亦寡矣。丰城黄元
吉先生著有《道德经注释》,承友人曹知玄君之赠,欣然受而读之。 其书分章演绎,始言性命之理,终言修治之功,洋洋数万言,由体
及用,内外兼赅,盖不啻假五千言为现身说法。语云:“莫为之前, 虽美弗彰;典为之后,虽盛弗传。”有老子为之前,殆不可无先生为
之后焉。
顾原本刊于四川自流井,鲁鱼虚虎舛误错出。余既一一校而正
之,而又以其书虽名《注释》,实非规规于注释者,盖当时先生在乐 育堂聚群弟子讲道其中,每讲必引《道德经》为证,是编即其所讲
时笔述之书,名曰《注释》,毋宁名曰《讲义》之为得也。因易名重 印,期于普渡,使夫后之闻道者手此一编,皆得如环桥听讲而无复
有执经问难之苦,不其善欤?
庚申(1920年)大暑前一日奉化朴民汪起鲲识
按:原本卷首先《朱序》,次《自序》,次《道德经总旨,次《弟
子等序》,而《总旨》不署撰者姓名,以其在《自序》后,疑亦先生 之所作也。兹因文体与序不类,特移置于《讲义》终篇之后,以示
总括全经之意云尔。《弟子等序》亦移殿卷末,改为《后序》,庶于 体裁稍有合焉。
又按:《道德经》传本至夥,字句各有不同,明焦弱侯著《老子
翼》,附有《考异》一篇,搜订颇详,然是书所引正文有往往处于焦 氏《考异》之外者,不知其所据何本。兹悉仍之,以俟异日正焉。
原刻分四卷,惟第三卷不曰卷三而曰卷下,第四本之署卷四者 又仅仅数页,余皆附刊《乐育堂语录》,不标卷第。当时门人付梓, 期在急就,未经先生釐订可知。兹将《语录》另为一编,而本书则 分三卷(卷第一为1-26章,卷二为27=53章,末为卷三)。起鲲又识
朱有芬序
余幼读传记,见述老氏之言者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云云,尝窃怪之,以为老氏 之贤,孔子称之,何其言乃与所闻于孔子者显相畔耶?少长,纵观
古今事变,乃真有仁义掠美、智慧长奸如老氏所云者,又未尝不恍 然若失。急购其书读之,然后乃知所谓老氏者,以无为为治,以不
言为教,以柔弱为自强,以盈满为大戒,约之于无声无形之地,而 守之以若冲若退之心,大之足以资斯民亭毒长育之功,而次之亦足
敛吾身耳目聪明之用,虽其立说敢于非圣人,要以寻崆峒之坠绪, 辟清静之妙门,衣被群生,规楷百代,不能使孔子稍贬其尊,而亦
不能以孔子之尊而废其言也。汉兴以来,宰相大臣多治其学。曹平 阳之日饮醇酒、汲长孺之卧理淮阳,其效盖亦可睹矣。而洁修之士,
如穆生、君平辈,处污浊之世,则又师其遗意以养晦而全真。呜呼! 治国治身,不能躬孔盂之道,而犹能为老氏之徒,视申韩之操切、
庄列之放达,不犹贤乎哉!
是书之有注无释无下数家。惟晋王弼注最有名,近则丰城黄元
吉先生以四子书注释五千言,张皇幽渺,参互异同,道家者流珍若 鸿宝,而余固未及见其稿也。李君爵从,年少知道,肆力于先生之
注释者益有日矣。令将刊以公世,走书丐余言弁首,余不文,而又焉辞?昔韩昌黎原圣人之道,力攻二氏,至欲人人火其书。今观先
生命注命释之意,若欲并孔李之教而一之,此必非率尔操觚者所办。 李君非阿所好者,惜乎余之未见其稿也。
时在光绪丙戌(1886年)六月既望后学朱有芬谨识
受业弟子序
予幼读儒书,遂闻《道德》一经相传已久,恨未得见。嗣后岁
月云遥,功名未遂,始受业于丰城黄先生(号元吉),讲究身心性命 之理、天人物我之原。先生每遇讲时,辄引《道德经》以为证。予
取是经阅之,见其文古奥难窥,复寻各家注释细玩,均略而不解、 隐而不发,此心歉然,因于先生席前请曰:“先生学贯天人,丹还金
玉,何不于《道德》一经详加注释,以醒天下后世乎?”先生首肯, 每日讲后书一二章,不数月而注释告成。_予细心捧读,觉他注只言
其理,而先生之注句句在身心上立论,尤亲切不浮,此正本清源之 学、尽性立命之功,诚非他书所可比。伏愿读是注者,探讨个中消
息,印证身上工夫,知放心所由收、浩气所由养,从此精进,庶否 塞之时可易为昌明之会也。夫他书劝孝劝忠所以端一时之风俗,而
此注养心养气尤足正万世之人心,人心既正,又何虑风俗之不端也 哉?
光绪十年(1884)小阳月受业弟子等顿首敬序
黄元吉自序
三教之道,圣道而已。儒曰至诚,释曰真空,道曰金丹,要皆
太虚一气贯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圣人独探其原、造其极,与天 之虚圆无二,是以成为圣人;能刚能柔,可圆可方,无形状可拟,
无生臭可拘,所由神灵变化、奇妙无穷,有不可得而窥测者。若皆 自然天然本来物事,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即等而下之,鸟兽草木
之微,亦莫不与圣人同此一气、同此一理。试观汪洋大海,水至难 测者也,然而一海所涵,水也,一勺所容亦无非水,鼋鼍蛟龙所受
以生成者此水,而鱼鳖虾蟹所赖以养育者亦无非此水。太虚之气亦 犹海水一般。天地圣贤人物虽纷纭错杂,万有不齐,而其受气成形
之初,同此一气、同此一理,除此以外,别无生气,亦别无生理, 所争者姿禀之各殊耳。孟子曰:“尧舜与人同,”又曰:“人之所
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诚确论也。
无如世风日下,民俗益偷。大道虽属平常,而人多以诡怪离奇 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释益非释,而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 抉破窍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坏而难治,势必至与鸟兽草 木同群,而圣贤直等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虚悬天壤,无人能 任斯文之责矣。
恭逢盛世,天下乂安,适遇名山道友谈玄说妙,予窃听久之
实非空谈者流,徒来口耳之用,因得与于其际。群尊予以师席,故 日夜讲论《道德》一经,以为修身立德之证,不觉连篇累牍。第其
中瑕疵迭见,殊难质诸高明,然亦有与太上微意偶合处,不无小补 于世。众友请付剞劂,公诸天下后世。予于此注实多抱愧,不敢自
欺欺人,无奈众友念切,始诺其请。兹值刊刻肇始,予故弁数言于 篇首,以叙此注之由来如此。
光绪十年(1884)孟冬月谷旦元吉黄裳自序
道德经总旨
太上修身治世之道原是一贯,不分两事。若不推开说明,只云
修身即以治世,治世厥惟修身,如《大学》开口说“自明明德”一 句便了,而“新民”(“新民”,各本均如此。《大学》:“大学者,
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 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
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 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一概不管,亦属一偏之学,不足以见圣道之宏 体用兼赅、本末并进者也。盖圣人之道不外一敬而已。人果以敬存
心应事,天下有何难治者哉?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 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语见《论语.里仁》第13章。朱熹注:“
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
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为国,治国。) 自古圣贤无有只修其身不应乎世者,观
天地即可知圣贤矣。夫天地以一元之气自运,即以一元之气育民, 其间寒暑温凉与夫风云雷雨,即天之行其政令以施生化之功,虽变
幻无穷,而天只顺其气机之常。其在圣贤,以此敬自持,即以此敬 及物,其间哀怒喜乐与夫礼乐刑政,即圣人顺行其治道以定人物之
情,虽风土不齐,而圣人只尽其在己之性,故曰:“风云雷雨,天所 不能无,而不得谓风云雷雨之即天;哀怒喜乐,圣人不能无,而不
得谓哀怒喜乐之即圣。天有真天体,圣有真圣心。”(见《唱道真言》
卷一第3段,语略有异。)总皆主之以敬, 一任天下事变万端纷纭来前,无一不得其当。
噫!大道不明久矣!论道者但曰虚静无为,言治者但曰功业彪
炳,天德王道分而为二,此三代下所以难索解人也。太上所说修身 治世不分两事,不是板执修己、全不理治民事,亦不是理治民事、
不从内修己来。识得此旨,以修诸己者即以治诸人,则内无损于己, 外无损于人,即《中庸》云“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
也,合内外之道也。”(语见《中庸》第5章。成己,完善自己,修身体道,
恢复本性,为仁;成物,完善民物,推己及人,治民理物,为智;性之, 任天而动,率性以行,君则好静无为无事无欲,民则自正自化自富自足,
为德:这才是内外相合的道路。<“性之德也”,似宜读作“性之,德也”。
《孟子.尽心上》第30章:“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朱熹注曰:“
尧舜天性浑全,不假修习。汤武修身体道,以复其性。”><“内外”,《中庸》
原文作“外内”。>)处为圣功,出为王道,(处,退处隐居,独善其身,成己,内修身,
为成圣之功。出,出仕从政,兼善天下,成物,外治世,为王者之道。)谁谓老子之学寂灭无
为也哉?
马杰康序
原刻分四卷,惟第三卷不曰卷三而曰卷下,第四本之署卷四者 又仅仅数页,余皆附刊《乐育堂语录》,不标卷第。当时门人付梓, 期在急就,未经先生釐订可知。兹将《语录》另为一编,而本书则 分三卷(卷第一为1-26章,卷二为27=53章,末为卷三)。起鲲又识
无如世风日下,民俗益偷。大道虽属平常,而人多以诡怪离奇 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释益非释,而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 抉破窍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坏而难治,势必至与鸟兽草 木同群,而圣贤直等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虚悬天壤,无人能 任斯文之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