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养生,是强健身体,抵抗衰老,防病御病,延年益寿之意。《内经》称之为“道生”。《千金要方》之后,则}称“养生”、
“摄生”。今人有称“保健”者,皆为养生之意。
二千多年来,祖国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如在最早的《内经》中就说: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说: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淮南子亦说:“良医者,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思,故无患也。”在后世的医籍中,常常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只有很好的预防,增强健康,才能更好地完成医治之目的。
养生法,是我们前人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之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健身防病的有效方法。其养生法的种类亦很多,如食物养生法,神志养生法,节欲养生法,药物养生法
,以及拳术、气功、体育锻炼养生法,等等。方法多种多样,其作用亦各有所长,而灸法养生,亦是其中之一。它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如在《内经》中就有“灸则强食生肉”;
“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的记载。到了唐代著名医家,民间称之为药王的孙思邈,在他的《干金要方》中亦有“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瘥,瘴疠温疟毒不能着”的说法,明确确提出要经常不断地施灸,这样就能防止疾病的传播。宋代太医窦材就更进一步地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养生灸法。他在《扁鹃心书》中说:“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同时张杲在《医说》里亦提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到了明代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中,又重复的提到这句养生名言。从此,就被医者和养生家们更为重视了。养生灸自古迄今,世代相传,并且从理沦上,实践上,不断地有所发展,在人们脑海里之印象是很深的。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早已用于治已病,治已乱的临床医疗中。由于效果显著,颇为医家所乐用,而且也多为病家所欢迎。因此,余蒙师传授之养生灸,迄今已五十余年,作用相当广泛,不沦是用于保健,还是用于治疗疾
病,确有意想不到之效果。因此,现将其作用原理,适 应证,灸法和禁忌等,详述于下。
[效能]养生灸的主要效能,就是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养生灸之所以能够起到保健和疗疾之作用,主要是能培补真元,强化阳气。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饥。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正如《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亦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可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也就是所谓的“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阳精若壮千年寿”, “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 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虚衰,而养生灸的主
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所以,能够起到防 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交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乃支流长也。《针灸大成》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统于前,主一身之阴;督率于后,主一身之阳。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经不息。再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又多为温热芳香之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之力更著。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灸穴] 主穴:气海、关元穴。
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身体虚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阴交穴。
[穴释]
气海:生气之海,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灸之能益脏真,回生气,固元阳,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为下焦之要穴。
关元:是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藏精之所,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
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土中之土。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纳谷,故灸足三里能升阳益胃,强壮脾肾,调和气血,益先后天之气。
中脘:胃之募穴,腑会于此。李东垣说:“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故凡纳呆食少,食谷不香,饮食不化,面色瘘黄,形体消瘦等脾胃虚亏之证,均可灸之。
三阴交:足三阴之会穴。
《针灸大成》说:“L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不举……”故一切脾肾及下焦之疾患,皆可酌灸之。
[壮数和年龄]《内经》说:“人年四十阳气衰,五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因此,此灸法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人身有十二经,十五络,三百六十穴,灸三百六十壮,以应一岁之三百六十日。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每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时间]气海,在立春前后五天;关元,在立秋前后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去春来,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长也。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时,热去凉来,天地之气清肃,万物色凋,万粒将以归仓之时,正如《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收敛神气。”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闭而储藏之谓也。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合脏气生藏之机。
[灸前准备]
(一)艾绒之选择:最好选用多年之陈艾(蕲州产者为佳),或市售药制艾条,剥去纸外壳,将其揉搓成细绒,色白如棉絮状,除去杂质,制艾柱如枣核大,炷体坚紧,上尖下圆如锥体。
(二)生姜之选择:选用上品老姜,切片约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并在姜片上,针数孔备用。
(三)备料:生姜,艾绒,线香十支,火柴一盒,线绳一条,纱布两块(中心涂油脂),胶布两条,方盘一个,镊子一把,灰盒一个。
[施灸方法]
(一)保持室内温度,环境要安静。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盖好衣被,暴露应灸部位。
(三)先用线绳,从脐下至耻骨上测其总长。然后,折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关元脐下三寸)。定位后,作小标记。
(四)穴位常规消毒后,生姜片置于被灸穴位上,艾炷放于姜片上。
(五)用线香点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尽时,将艾灰取掉,另换一炷。如此接替点燃,直到应灸艾炷燃完为止。
(六)按规定壮数灸完后,除去姜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如有灸伤,涂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护润泽灸伤之外皮,再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
[注意事项]
(一)室内温度要适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详细询问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体质强弱,预制艾炷之火小,勿使太过或不及。
(四)施灸前,必须消毒,防止灸伤感染。
(五)初灸时,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被灸者以热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以皮肤出观红晕为好。
(六)灸后,查其皮肤起泡否。如有 泡明显者,用消毒针抽出液体,无菌包扎,过数日换敷料,以防感染。
[适应证]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赢瘐,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病症。
[禁忌]
(一)法定传染病,不灸。
(二)癌瘤、肿疡,禁灸。
(三)急性炎证,如肠痈、胃穿孔、肠梗阻,忌灸。
(四)大饥、大饱、失惊、洒醉,缓灸。
(五)温症,伤阴明显者,缓灸。
(六)发高烧者,禁灸。
(七)孕妇,忌灸。
(八)阴虚火旺者,慎灸。
[医案]
例一:刘长富,男,72岁,西安市小南门外酱醋厂工人。于1961年2月11日,施养生灸术。
患者于1960年6月,曾作过“前列腺摘除术”。术后,身体一直欠佳,精神萎靡不振,腰腿酸软,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失眠健忘,两眼昏花,气短喘息,畏寒怕风,形容憔悴,走路需扶拐杖。自认为年高体衰,加之手术,身体是难恢复的。所以,就抱着混渡日月的态度。遂告其女,让其父不必服药,即授以养生灸术,让其灸治。每年立春、立秋节,各灸三百六十壮,并加足三里、中脘穴,各灸六十壮。第二年,即能弃杖行走,食纳大增.精神振作,步履轻快,腰腿有力,走路已不觉喘,诸证大有妤转,并且开始上班工作。
1962年立春、立秋节,又各灸三百六十壮。诸证渐除,身体恢复健壮,精神饱满,而有红色。连灸两年共四次。后十数年,没有生病,身体健康,享年九十一岁。
例二:赵开科,男,43岁,干部。在安康地区建安公司工作。于1971年1月5日3就诊。
患者不思饮食,困乏无力,肩臂麻木,失眠健忘,便溏,视其颜面蜡黄,
形体瘦削。体量只有八十余斤。诊其脉沉弱无力。舌淡苔白腻。此乃脾肾虚之证。思之此病,来之较慢,针药难能速效,惟有养生灸法,培补真元,健脾益气,方可速起沉疴。遂告患者说:“再过一个月来诊。”2月6
日,患者果应约而来,先针气海穴一寸,不行补泻法,以通任脉为主,针感向上下放射。出针后,灸三百六十壮。加灸中脘穴六十壮,足三里六十壮。
三个月后,其效即大显,食量大增,精神亦显著好转。同年夏季,体重即增至一百一十斤。患者高兴的说:“往年到夏季吃不下饭,今年可能吃了。”此后,患者特别相信养生灸。于1973年和1975年的立春节,又各灸了一次,身体相当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