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材分析
(2015-03-02 10:55:49)
标签:
情感 |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说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故乡》通过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以及杨二嫂等人的刻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想象,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课文是小说中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加的,节选出来的章节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是有差别的。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先通过优美生动的画面描绘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我”和闰土的分别和友谊。
课文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读了这段文字,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与 “我”是很不一样的。例如,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 “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这篇课文在人物刻画上也很有特色,一是通过肖像、装束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二是通过典型事例写人物的特点,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壳”、“看瓜刺猹”、“潮汛看鱼”这几件事,反映了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孩子。
(二)选文意图:在“流连童年“这一主题选这篇文章不仅是让孩子们听到闰土雪地捕鸟的画面里,在看瓜刺猹的轻响中,天地间最朴实动听的童年旋律,而且正如阅读链接所言“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童年的圣地,而这个圣地不仅是他的生活之源,也是艺术之源。”
(三)文章脉络:
(四)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②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 的意思。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 “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③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2)词语的理解。
其间:其中。其,那。本课指西瓜地里。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迷信的人利用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起名叫“闰土”,表示五行齐全。
许下愿心:即许愿。讲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也借指事前答应对方将来给以某种好处。
装弶:弶,捕鸟的用具。装弶,就是把弶装置好,用来捉鸟。
竹匾:一种边较浅的圆形竹器。
秕谷:干瘪的谷子。
潮汛:一年中定期来的大潮。
跳鱼儿:指弹涂鱼,体长约10厘米,稍侧扁,浅褐色,栖息于海滨滩涂,常出水跳跃,上陆觅食,可食用。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出产。
二、教学建议:
教师在课前如果能够做到备课四问,对于教学一定能做到水到渠成:第一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第二问:学生能读懂哪些内容?第三问:学生可能还有哪些疑问?第三问:你觉得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用什么方式引导?因此,对照教学目标,我认为以下的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自主的学习可以达到的:1.对于生字和大部分的词语理解2.少年闰土的外貌的描写、以及“四件事”描写3、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1.个别词语的理解,尤其是有关风俗的描写。2.意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比如:“……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除此之外,我认为对于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师要予以指导。因此教师可以做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
(一)课前预习,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读准字音:尤其是课文中的多音字的读音:如五行(xíng)、供(ɡòng )品、神佛(fó)、畜(chù)生。
2.理解词语
鲁迅作品中有些词语,学生今天读来感到陌生。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加以理解。可以查字典或与同学讨论。
3.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从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究文章。
(三)深读感悟
课文中描写的场面生动,写景优美、人物的个性鲜明,教师可以通过设问:联系课文的有关内容,说一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画一画描写“我”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阅读话题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深读感悟。
(四)研讨表达,体会写法,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描写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的段落和句子,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完成课后小练笔。
(五)课后拓展
课后可引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故乡》。边读边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