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姚鸿恩
姚鸿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439
  • 关注人气:45,2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克力和丹佛男孩

(2015-01-06 12:35:44)
标签:

育儿

美国民生实录

分类: 美国教育

巧克力和丹佛男孩

 

姚鸿恩

 

在美国,单位通常一年给员工一次鹅毛礼。今年新年,老板在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张节日贺卡,写着贺词以及对一年工作成绩的赞赏。贺卡旁站着一个茶杯,杯子里有一块巧克力。

杯子是圣诞图案的中国瓷器,大约3、4美元一个。巧克力的牌子是Hammond’s,黑巧克力,64克,约3美元,在美国不算便宜的。Hammond’s是名牌,国内淘宝卖给亲的价格,这块巧克力得50多元。

说起Hammond’s,有段故事。大约一百年前,美国丹佛,一个男孩上高中的开学第一天,回到家里,对妈妈说,他决定不读书了。“行”,妈妈答道,“但你可不能在屋里躺着。去找份工作。”(Go get a job)。男孩点点头。他名叫卡尔-哈蒙德(Carl Hammond)。

哈蒙德到一个糖果厂当学徒(apprentice)。他沉迷于制糖工艺,勤奋好学。数年后,他决定自己创业,从事“甜蜜的事业”。1920年,他在丹佛成立公司,自产自销。公司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叫Hammond’s。哈蒙德开发的第一个品种叫做“Honey Ko Ko’s”,主要原料显然是蜂蜜。在起步的几年,他都是“个体户”:自己开发品种,自己制作,自己销售。他有个座右铭,“质量重于一切”(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quality)。销量开始滚雪球了,他雇人了,公司逐渐发展。又过了几年,美国陷入大萧条。哈蒙德的生意受到了影响,但是,还是有人来买他的糖果,因为买糖果毕竟只需分币,而且,过苦日子也需要简单甜蜜的快乐(simple and sweet pleasure)。在整个大萧条期间,哈蒙德公司安渡难关,尚有盈利。

哈蒙德公司至今仍然坚持手工制作糖果。每年都有川流不息的游客慕名前往参观,隔着玻璃窗,欣赏制糖工灵巧的双手变幻出各种糖果。Hammond’s 成了丹佛的一个旅游景点。

让我们假设,一百年前,假如哈蒙德母亲坚决反对儿子退学,哈蒙德也许会听母亲的,继续学业。那么,也就没有今天闻名世界的Hammond’s了。

美国人的民主是融入血液之中的。现今美国,义务教育到高中毕业为止。孩子18岁了,父母便让他们自由翱翔。在抚养孩子的18年里,父母也不会强迫孩子学琴、学外语、学奥数,给孩子制订远大目标,成为这个“家”那个“家”;或者考重点,考名校,读博士。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情有可原。有些是目睹社会之现状,深知只有“成龙”“成凤”方能衣食无忧、出人头地。有些是不敌攀比之风,永远以“邻居的孩子”为榜样。也有些是对自己“壮志未酬”耿耿于怀,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最强大脑》里的评委陶子在评论家长反对孩子自己的爱好时,说到家长总希望孩子跟父母的意愿走,一针见血,“那是你的梦想,不是孩子的梦想。”

比尔-盖茨是从哈佛退学的。他的理想是自己鼓捣电脑。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没有强烈建议他一定要拿到哈佛文凭。那时候,比尔-盖茨已经是成人。在美国,孩子18岁成人就独立了,父母最多只能像朋友一样给个建议。

《阿甘正传》有句令人回味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我们不妨说,孩子就像巧克力,你不知道将来是块什么样的巧克力。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可以观察孩子,看看是什么类型的“巧克力”,有体育的味道,还是音乐的味道?有文科的味道,还是理工的味道? 而后创造条件,让孩子充分散发自己的特有的“味道”。不要试图逼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味道”。让我们还孩子童年,还孩子本色,还孩子快乐!(部分内容源自北大出版社《美国民生实录》。详见 亚马逊、当当、京东。)


巧克力和丹佛男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