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冬雪及其解析

分类: 书评与文评 |
七律·冬雪
作者
雪域银峰挂栗绒,朔风卷浪引双瞳。
素装乐伴岁寒友,雅韵欣随冬景隆。
不惹尘埃君子颂,更倾翰墨圣贤躬。
万花点缀心神醉,一览晴川映碧空。
(此文发表在《诗刊》2013年增刊子曰第一期)
作者简介:许秀芹,笔名,雨晴,大学本科、文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俄语教学及教育科研工作,多年担任毕业班俄语教学工作。指导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项目30余项。1995年开始发表文章,《立足会考,展望高考》发表在1995年期刊《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前置词по的用法归纳》等十几篇文章发表在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编的《中学俄语》杂志上、教育创新成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化》一文发表在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主编的《素质教育》期刊上、2008与同行共编的《决胜高考俄语模拟试题集》被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酷爱文学和写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数篇散文、诗歌在《诗刊》、《新农业》等几十家各级、各类纸媒发表并有《情的延伸》一书发表。
《冬雪》美景入画来
(《七律
李迎新
导读:灵动纷飞的雪,飒爽晶莹的冰,碧空下的山舞银蛇,让冬日的山川别具魅力。读现代著名作家雨晴的《冬雪》,犹如一位雪的情人在娓娓倾诉,又若高山流水的古筝之乐,传唱在谷底山涧,久久回旋。这般迥然相异的风情,唯有冬雪下壮美的山川才能够拥有。有的东西如果不看见,也许永远都没有感觉,可是,一旦触动了心里的某根弦,那种强烈的感情就会铺天盖地的袭来……
中学时曾读过“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白居易《村雪夜坐》)已知:风雪,在古人的笔下,常用于象征冬之苦寒,大多寄寓诗人寂寞、幽怨、凄苦的情怀,而现代著名诗人雨晴一首(《七律·冬雪》)却给人带来一丝丝的温暖和惬意。雪是冬天的灵魂,作者雪中咏志,豪情壮怀。
这首诗选用诸如“挂”、“卷”、“点”“醉”、等一系列动态词语,娓娓道来,贴切自然,清新可读,是中国现代诗中难得的好诗之一。
第一、二句“雪域银峰挂栗绒,朔风卷浪引双瞳。”诗的开头——“雪域银峰挂栗绒”就把读者带到一个千姿百态,造型玲珑的境地,特别是“挂栗绒”三个字,把皎洁如晶莹的积雪作“挂帘状”,很像古洞中的石钟乳漂亮极了,又像儿童玩具中用洁白的珊瑚绒做成的布娃娃可爱极了,大中见小,“雪域”在这里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冬天最丰满、最迷人、最为极致的地方了。接着一句“朔风卷浪引双瞳”境界洞开,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一个“卷”字,留给人们的是一幅全息的雪景图。开头两句暗示题旨,给人以妖娆美好,意境壮美之感。
第三、四句“素装乐伴岁寒友,雅韵欣随冬景隆”,这一联紧承首联,似乎让我们看到:作者徒步走走停停间已收获了这满眼的素洁之美,想到了“梅”“松”“菊”岁寒三友,特别是松树,在北方更是比比皆是,自己不知不觉已融入这晶莹美妙的大自然中成为“雪”的朋友,此时此刻,作者的赏景之情达到极致。雪,是高洁的象征,实际正是雨晴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第五、六句“不惹尘埃君子颂,更倾翰墨圣贤躬。”试想:片片精巧的雪花,聚集一起,于喧闹不顾,与世尘不争,美得高雅,美得朴素,脱凡出尘,丝毫没有人间烟俗的味道,这不正是无数古今之圣贤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么!从表面含义上看,是歌颂雪花高洁的品性,实际上是对君子品性的喜爱和赞美,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不惹尘埃君子颂,更倾翰墨圣贤躬”却透露出作者刚毅、细腻,尚洁的雅士之贤。那份淡泊名利,见贤思齐的高雅情怀竞显。
第七、八句“万花点缀心神醉,一览晴川映碧空。”“万花点缀心神醉”这一句,颇有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飞舞的雪花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盛开的万花,使读者不由得和美丽的春天联系在一起。一个“万”字给人一种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点缀”、“醉”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作者欣赏雪景时的那种心旷神怡的情怀。
紧接着诗人将视线从雪花转入广阔的视野之中,仰视:万里碧空,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俯视:山舞银蛇,在太阳与地平线的交界处,万道霞光照亮了整个山川。“一览晴川映碧空”正与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
总之,这首《七律
(李迎新老师近照:李迎新老师简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擅长摄影。文学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