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常识读懂常识——读李政涛的《教育常识》
(2019-06-01 22:11:01)重温常识 读懂常识
——读李政涛的《教育常识》
肥西县上派学区中心校西校区:徐俊杰
莫名的焦虑与彷徨时长萦绕着我们,时常觉得放不下,时常又觉得过分严苛了自己。如大多数站在讲台上的教者一样,我们最初抱着书本上“规范”和他人的箴言勇往直前的行,5年、10年、20年,一次次不同情景的面对、不同感受的咀嚼,在咀嚼和彷徨中学会了思考,然后是坦然的面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这些我们念在口中的常话、写在总结里的“引言”,也记不清具体是从哪里看到的,只是觉得用在教育上表达特别准确。
在2019上半年书单中,我还是在琐碎忙碌的工作之余,读完了李政道先生的《教育常识》。这本早已列在书单中“常识”,在盛夏来临之前,我用了几个晚上“集中”的时间读完了它,而不是零碎时间的翻阅。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前文中我们“焦虑”的一些原因,因为书中总结了我还未了解清楚的很多教育常识。
教育是我们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所有“人性常识”是教育常识的根源。所以人在宇宙间的存在方式、人的生长节律,人性智慧的获得,等等,都是教育常识的根源。因此,同为人的我们,才会焦虑、才会彷徨、才会在自我生长中汲取智慧,才有教育必须遵循的“根”和坚守等待的“源”。
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教育内容要生活化,教,是为了不教……“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教学常识”,这些每天发生每个教师课堂中常识,是最直接的教育常识,似乎要化解为每节课的方法,是课前的准备,是课中的行为,是课后的凝眉沉思。说起教学内容,我们不自觉会和手中的“教材”划等号。但先生文中的“教材眼光”(成人眼光、学生眼光、教师眼光)已不是一本书的内容、眼界和价值。我想如果每位老师的教学内容都把这样的眼界和价值当做常识,自然会从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不断修炼,而后懂得教育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常识。这些常识似乎最好理解,将这些常识变为常态的思维、行为,也如艺术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的“教师常识”、“学生常识”我认为是“人性常识”的一部分,虽赋予了角色,但不能漠视“人”必须自我成长、自我体验的常识。身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还记得学生时代的想法、做法,是否还记得做学生时的烦恼、艰苦和快乐。所以凝练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一句话,影响人一生”、“教师是熬炼教育智慧的人”的教师常识。所以我们要向名师学成长,我们要一直体验学习的辛苦和快乐,我们要看到现实的理想,学会享受教学,懂得在师生互相提升中完成自己的生长……教师常识,不关乎为何成为教师的初衷,但却关乎教师的境界和教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