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婆的澎湖湾》教学设计

(2015-10-05 18:18:09)

《外婆的澎湖湾》教学设计

安徽省肥西县上派学区中心学校:徐俊杰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作品分析:

《外婆的澎湖湾》由台湾著名的民谣创始人叶佳修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校园民谣。是一首曲调优美的抒情歌曲。歌曲为4 /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跳跃富有动感,即刻使人联想到漫步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情景。歌曲的第二部分,节奏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进一步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体验歌曲表现出对家乡和亲人的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2、能用自然的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3、能正确划分乐段,能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节奏型伴奏。

教学重难点:能体验出歌曲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能编创出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后半部分伴奏。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碰铃、沙锤等)

教学年级:五年级(人音版下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

过渡语:同学们,在我们从小长大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亲人关心和陪伴着我们,在成长的印迹中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下面的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学生聆听歌曲第一遍,初步体验歌曲的情绪。

2、出示课题,看着教材再听范唱,学生用词语简单的描述一下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如轻快地、优美地等。

三、学习新歌

过渡语:这首轻快、优美的歌曲把我们带进童年美好的回忆中,现在老师来演唱歌曲一遍,你觉得老师的演唱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1、师范唱歌曲一遍,学生体验歌曲乐段。

2、请学生划分乐段,说一说每一个乐段该用什么情绪演唱。

3、跟琴学唱第一乐段,说说可分为几个乐句?有没有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4、学生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评价并将相同的乐句唱一唱。

5、分组分乐句接龙唱,说说第一乐段让我们产生了哪些联想?

6、跟琴学生小声唱第二乐段,将困难的地方指出来。

7、学生跟着老师的练唱难点乐句两遍。

8、学生跟着伴奏带完整演唱歌曲一遍。

过渡语:大家知道澎湖湾在什么地方吗?歌曲为什么叫《外婆的澎湖湾》吗?

四、表演歌曲

1、课件简单展示台湾澎湖湾的美丽景色。

澎湖湾位于台湾海峡中流,属于澎湖县,东与云林、嘉义两岛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全县由澎湖本岛及周围64个岛屿组成,统称澎湖列岛,澎湖湾总面积为126.8641㎞²,由64个岛屿组成。

过渡语:美丽的澎湖湾是台湾歌手潘安邦童年和外婆一起生活度过的美好时光的乐园。

2、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

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是台湾作曲家叶佳修专为台湾歌手潘安邦而作的歌曲。这首歌背后藏著许多潘安邦与他外婆的许多故事,他用歌声用真情演唱自己的故事。

3、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首《外婆的澎湖湾》,听听它是如何描述潘安邦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学生听一遍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湾》)

4、学生说一说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湾》有什么特点?

过渡语:要是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唱这首歌曲,你会怎么唱呢?(学生分组合作,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乐器分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试一试,编一编,师指导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特点编创不同的节奏型给歌曲第二部分伴奏。

如:在学生自己体验后,教师可出示以下的节奏型。

① 沙锤    4 /4    0  X X  0 X X | 0  X X  0 X X ||

②碰钟      4 /4   - X  -| - X  -||

6、师先指导学生单独奏一奏,再将两种乐器合起来奏一奏。

7、师放伴奏,学生合作将歌曲完整的表演一遍。

8、师生共同聆听北京天使合唱团表演的合唱曲《外婆的澎湖湾》。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语:一曲《外婆的澎湖湾》给大家展现了一幅副优美而又温馨的画面,和家人在一起幸福生活场景会一直陪伴着同学们,直到你们长大后还会回想起这样美好的时光。

这首歌曲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成为风靡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之一,词曲作者叶佳修被称为台湾校园民谣的奠基人之一。现在我们来听听他的另一首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

师生共同聆听叶佳修的《乡间的小路》。

六、本课小结

师生谈话:今天的音乐课你参与了哪些活动?本节课让你最满意的是什么?

学生唱着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走出教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