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老子:41、道隐无名

(2020-12-31 21:25:17)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典藏
走近老子:41、道隐无名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今译:
  上士听说道,勤奋不懈地实行它;中士听说道,好像存在又好像消亡;下士听说道,大大嘲笑它,不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  
  因此《建言》中有这样的说法:明证于道,好像昏昧无知;日进于道,好像步步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不平;崇高的德,好像谦卑的溪谷;广大的德,好像贫乏不足;建树功德,好像偷窃; 质朴纯真,好像混浊;最洁白的,好像垢污;最大的区域,没有边隅;最好的器材,迟迟才能成就;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状的;道处于幽隐无名的状态。
    唯有道啊!善于开始,而且善于成功。
    解说:
    本章是老子对于闻道的写状。他认为世间人士分为上中下三种类型,对于大道则因类而异。
    上士,就是具有大智慧的上根之人,闻道而信,即能勤而行之。且强行者有志,因而“不失其所者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  这一类型的人,能够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是有远大志愿目标的人,所以修证于道,不离它的根本,从而达到了真人的境界,取得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效果;而且扩而麓之,道化于天下。这是得道的上士。但是古语说:“修道如牛毛,得道如麟角”,可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是以老子深叹:“知我者希,则我贵矣!”(七十章)。
    其次中士,闻道而疑信参半,所以若存若亡;即使实行,也缺乏坚强毅力,对于自己的迷误,诸如私心及种种不合于道的坏习惯,更是积重难返,没有“朝闻道,夕死可矣”那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而是沉迷陷溺于私欲之中,不能“自胜者强”,(三十三章)  而屈服于心中之敌人,势必时续时辍,终于半途而废。
    最后是下士,囿于世俗的成见,对于“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道,必然大笑之,以为是荒唐不经,一派胡言。因为道是大反于常,所以如果下士“不笑,不足以为道”。
    于此可见,天之道唯一,客观自在的大道只有一种,而人以类聚,则大分为三,所以对待道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就是人之道分歧为三。这既是人类社会必然的历史现象和现实存在,又是应当明确认识和努力以道化俗,加以改变的。
    老子一方面寄厚望于治世的圣人,务以百姓为怀,“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不但是和百姓有共同语言,而且要想百姓所想的,这便是“同心同德”,而以民为本;一方面寄厚望于善为道的上士,要慈心救世,“损有余以奉天下”,(七十七章) 推己及人;一方面殷勤劝说,反复陈述利害相因、祸福倚伏之理,指明取舍之道,深望广大的中、下士,能够同化于道,而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最后举国普天下相处于道,相化于道,相愚于道。
    老子对于闻道的上士,要求以<建言>所深刻总结和阐述的古人为道的经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 来作为自己闻道修身的指针:
   一、明道若昧:上士明证于道,深切把握了道,“知常曰明”,其“心善渊”而不外驰,反而“光而不耀,无知无欲”, “我愚人之心也哉”。(二十章)  看来昏昏昧昧,好似愚昧无知,并非真昧,而是“若昧”,正是上士明证大道,虚怀若谷,深藏若虚的体现;也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三十八章) 的意旨所在。
    二、进道若退:上士闻道勤行,日进于道,更加谦卑自守,与世无争,而反于俗。退就是反,“反者,道之动”,是迷途知返。一进一退,正是悟道的体现。在进道过程中,处于某个阶段,尤其是当从有欲有为转入无欲无为为主之际,反而似有若无,既好似为道一无所进,又好似功夫退了下来一般。此时此际,宜深思“若退”之含义。此乃是:一者藏蓄能量,采药炼丹,以为将来飞跃之准备;一者华光内敛,锋芒尽挫,“若昧”自必“若退”,外表看来,与常人、凡人无异,“和其光,同其尘”,体现了“隐退”。
    有时却进展迅速,开发了智慧,激发了某些人体潜能。当此之际,就要像老子说的:“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亡吾宝矣”。(六十九章) 是以上士当其臣进于道之际,能够以退为进,知进守退,后而不先;能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能够把握进道若退,道隐无名的原则,不急躁冒进,而在若退、守退上下功夫,“居其实,而不居其华”。(三十八章)    
   三、夷道若颓:虽然“大道甚夷”,(五十三章) 上士行于十分平坦宽阔的大道,仍然要犹豫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视大道好似丝线的结节难解,崎岖不平,一是防止为自己的私欲与知见所障蔽,所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是大道幽微玄奥,要不断地以科学态度来上下求索,不可陷于盲目或误入迷信的歧途,是以视夷若类。因为“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四、上德若谷:上士修道,心身合于道,“上德不德”,不以德为德,不以功自恃,视有若无,永远立足于无,而虚怀若谷,是以众流奔之。因为上士虚其心,如谷善能容纳,所以道自来聚居。
    五、广德若不足:上士闻道,修之于身、于家、于乡、于邦、于天下,而其德也由乃真、乃余、乃长、乃丰,以至于乃溥,这是为道建德的五个境界。上士所以能步步进展,不断道莅天下,正是由于他成功而不有、不居,永远好似“不足”,“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二十章)“遗”就是不足。道无止境,德化无极,上士宇宙为怀,道德为心,廓然无极,永不自满。  
    六、建德若偷:上士修道建德,出于自然,不求人知,忌为人知,好比偷窃,唯恐被人发现,要偷偷地去做,有了功德,不但不自伐,反而“犹兮!其若畏四邻”,生怕被四周的邻居知晓,因为“有心为善便是恶”。上士之德,是“不德”,是“玄德”,是为道的自然结果,所以要求做到“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
    七、质真若渝:上士质朴纯真,纯任天然,正是为道返朴归真的结果。善为道者正是修此“质真”,修得人生本性的纯真朴素,是谓“得道”,乃修真的真谛。因为没有粉饰、加工,保持其自然状态,看来“浑兮!其若浊”。
    八、大白若辱:上士纯白无染,一片天真,“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反而好似污垢,正是“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的体现。
    九、大方无隅:广大的区域是没有边隅的,以喻道德的修证是永无止境,不可停留,不可自满。
    十、大器晚成:最好的器材,伟大的人才,迟迟才能成就。修炼大道,不可满足于小成,亦不可急于求成,大道乃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不可有了一点成就,便沾沾自喜,自满自足。上士修道,于己要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于世要道化天下,德被大众,可谓任重而道远,自应以晚成自处自励。“大器之人,养深积厚,操存日久,造到精金百炼,止于至善之地位,方可成经天纬地之才也,岂容易而成此大器乎?故日大器晚成。”(宋常星)
    十一、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是“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大道不可言说,“道可道,非恒道”,修证于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道又是阳春白雪,曲高而和者必寡,不可于凡俗的声音中求之,是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七十章)为道须有真知,而后方得真行、力行也。
    十二、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是“抟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最大的形象是无形,是摸不着的,这是道的本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要体道自然,自有为归于无为,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道之本体无名,把个人溶化于太虚中去,天人合一。这便是“执大象”,抱持大道,守母食母,不离于道之本体的要求,如此则可天下无往而不利,时时安平泰,终生没有祸害危险。
    修身证道十二要点,体现了道的本体、本性的自然状态,处于朴的状态,所以是“无名”,而“无名,万物之始”。(一章)“道隐无名”,乃是上士善为道进入高境界的表现,从后天返到先天,“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十四章) 此十二要点是证道积德的规律性体现,概括一句话,便是“道隐无名”。它关系为道的成败,是要点中的精义、秘义的所在。“道隐无名”,大道超然物外,大道不落言诠,是以“道可道,非恒道”。有志证道者,须于“无名”中体悟,要在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味、无名之中体验,勿在有形、有象、有声、有色、有味、有名处追求。
    善为道的上士,切勿视“若”为“实”,执“无”为“空”,否则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矣。“若”者,表象也,外在的现象也,非其本质也,它正是上士为道大成的本性本质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故示人以“假象”的。“无”者,似无而实有,虚无之中含妙有也,是世俗之人不可得知、得见的众妙之有,它正是上士为道大成的硕果。此等“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处,最宜“以道观之”,最须深识坚信啊!
    “夫惟道,善始且善成。”守道不失,唯道是从,一步一个脚印,切切实实地做到每一个要点,身化于道,慎终若始,便可“善始且善成”,不但有良好之开端,且有良好之成就,以至于大功告成。

走近老子:41、道隐无名
   源自《老子传真》 作者:黄友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