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老子:40、反之动

(2020-12-27 16:25:22)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典藏
走近老子:40、反之动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今译:
  反向啊!是道的运动;柔弱啊!是道的作用。
  宇宙万物化生于有,有化生于无。
  解说:
  “反者,道之动。”道涵盖宇宙万物,为宇宙万物的母亲,无始无终,亦大亦小,遍在一切,成毁生灭,往复循环,如环之无端。然此成毁生灭,往复循环,乃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由道自身的本性使然的。道的本性所以能使然,即在于道的本体——虚无中,含有自身的对立面,这就是无中含有,“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拖阳”。老子以“阴”和“阳”来命名道体孕育含蓄着的对立面,不但着眼于它们之间对立的一面,更着眼于它们之间负抱的一面。负抱,是既对立又密不可分,负阴抱阳,共处于统一体之内,而且“冲气以为和”,于是万物方得以存在,而成其为万物。
    此种阴阳对立又负抱,不断地在运动中,相冲相荡,交通成和,万物由是而生,由是而存在,由是而充满生机,正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反者,阴阳两者各向相对立的一面转化,互相渗透,互相交合,达到高度的和谐平衡。但是,作为道化生的万物的运动过程并未终结,它要由盛而衰,其和谐亦要由于阴阳的偏衰偏离或阴阳俱衰而消失,因而不可抗拒地自然而然地走向死亡,而复归于无,复归于道之本体的原初状态。这是道的运动规律,它的总特点是“反”,姑且称它是“反复运动律”。其含义是:
  一、运动是绝对的,永不停止的。
  二、万物的运动皆由于自身内在的阴阳对立面,它们既对立,各向自己的反面走去(转化),而又相负相抱,相根相成,其相反正所以相成,同则不继,纯阴或纯阳,生命就不继续存在了。
  三、物极必反,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有返于无,往复循环,是万物运动的规律。
    四、遍宇宙皆道,它无所不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因此,“反复运动律”是普遍于道的无与有的全过程中,而首尾无端,循环不息的,一切的运动,皆不能外此规律。
    “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作用的显现。“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七十六章)由此可见,此“弱”字切不可误解为软弱之弱,而是虽然柔弱却能战胜刚强;虽然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无有能超过于它。其中的奥秘,乃在于柔弱是“人之生”,古代年少称“弱”,二十岁称“弱”,人生正当青少年,叫着“弱冠”,不正是人生中青春活力异常旺盛,充满无限生机的吗?换句话说,柔弱所以可贵,所以能够战胜坚强、刚强,就在于虽然柔弱却是新生力量,因而是不可被战胜,而能战胜一切的。老子以“弱”来显示“道之用”,有其极深蓄的意义。这是道的作用规律,它的总特点是“弱”,姑且称它是“柔弱作用律”,其含义是:
    一、柔弱是新生事物的体现,外似柔弱,实含无限生机,而具有不可战胜之力量。
    二、道隐无名,“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道的力量深藏于根柢,而不轻易外露。
    三、柔弱要“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方能“精之至”“和之至”。至精至和如赤子,自是前途无限。
    四、柔弱是道之本性,“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四十三章)“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守柔曰强”。惟有柔强,才是真正的“强”,方能攻无不克,方是合于天之道。至柔至弱胜刚强,战无不胜攻必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逆过程来说是:万物-----有-----无,从顺过程来说则是:无-----有-----万物。无者,道之本体处于始初状态;有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始制有名”,(三十二章)一、二、三叫做有,是未有形状之有;万物者,“三生万物”,是阴阳即“二”冲气以为和的产物,是有形状之有。这是老子概括宇宙内万物生成的公式,即万物生成的规律,它的总特点是“生”。姑且称之为“无有相生律”。其含义是:
    一、无中含无限生机,无中含万有,无中生万有,无中出妙有,天下万物皆从无化生。
    二、“有无相生”,(二章) 道含无有,无与有俱是道,道是无有相生的自然过程。因此,对此两者要平等看待。无中生有,有亦生无,万有必返于无,万物必复归于无物。
    三、有无相根、相生、相反、相成,无能生有,有能生无,生生不已,如环无端。
    四、“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筲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五章) 无和有既是道之一体两面,又是道的体用关系,有是体,无是用。然而,体用一如,原不可分。有既是体,亦是用,无既是用,亦是体,它是无形之体。
    善为道者必须切实把握此四大规律:
    一、不但要善于知正用正,尤要善于知反、用反、守反,以反为正,反反得正。自损所以自益,反也;超凡脱俗,反也;去私除妄,反也;知足知止,反也。一言概之,“反者,道之动”。从来为道无别诀,知返自然即玄机。
    二、不但要善于知强用强,尤要善于知柔(弱)、用柔(弱)、守柔(弱),以柔为刚,以弱为强,“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  “柔弱处上。”“骨弱筋柔而握固”,赤子精之至,和之至;是含德之厚,“深根固柢”的结果,方能“长生久视”、“没身不殆”。
    三、不但要善于知有、用有,尤要善于知无、用无、守无,以无为为有,以无用之用为用,以无功之功为功,以无为为根本,法法本无法,无法即自然,天何言哉?
    四、要善于超越,立足于超,着眼于超,超亦超之,达到玄同一切的境界,正之与反,柔之与刚,弱之与强,无之与有,皆复归于道,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连无亦无之,浑浑沌沌,纯是自然,一团和气,一派天机,无限光明。
    善用其弱,则强自在其中矣。善用其反,则正自在其中矣。故老子于道,处卑,处下,处众人之所恶;守雌,守辱,守众人之所不欲;贵后,贵曲,贵众人之所不取;尚柔,尚虚,尚众人之所不为,凡此,皆弱之类也,皆因之以为反,而以反为用也。“此妙无妙有之理,惟大悟大彻之人,得遇真师抉破,方可知其动静体用之微,方可得其反动弱用之妙。”(宋常星)    
   
      源自:《老子传真》  作者:黄友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