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健康集粹之六十七
1987年夏天,我患上严重消化不良,各大医院都检查不出什么原因,苦不堪言。此时得知无极静功创始人吕继堂老师来济南讲学授法的喜讯,我参加了无极静功培训,有幸当面接受吕老师系统讲解静功的功理功法,上午讲功理,下行练功法,历时15天,
干货满满,当年每天的学习经过,至今还历历在目。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以下收获:一是治好了消化不良;二是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三是掌握了
无极静功的主要功法,特别是静坐法。三十多年以来,修练好无极静功是我的梦想和追求,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从未间断。我以练习静坐为主,每天一到两次,每次四十分到一个小时。
根据吕继堂老师的当面教诲,结合自己多年来的静坐练功实践,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首先,打坐前要全身放松。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在身体没有放松的情况下去打坐,不论坐多久都不会有成效。所以坐的过程中,用在放松上的时间要足够长。可先从头皮开始放松、然后是耳朵、额头、眉间、鼻子、脸颊、牙齿、嘴唇、舌头、脖子、肩膀、双臂、双手、每根手指、背部、胸部、肚子、大腿、膝盖、小腿、脚腕、脚掌、脚趾,用意念逐步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上走一遍,意念到哪里放松到哪里。当身体放松时,大脑也会跟着慢慢放松下来,其实这是一个身心的放松过程。(这个步骤和瑜伽的休息放松术相似)
这些部位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放松舌头和肩膀。平时可以观察一下,每当我们焦虑紧张时,哪个部分崩得最紧,这个部位就是放松的重点。我最紧张的地方恰好就是舌头和肩膀,只要这两个地方放松了,全身也跟着放松。同理,检验自己全身是否紧张,只要观察下关键部位就很清楚了。
再就是不要急于一上座就意守呼吸,甚至直接就数呼吸。在身心放松后,可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某个地方,比如心脏、心轮、腹部(但不要放在头部,会引起头痛)。至于呼吸,若隐若现地感知它的存在就可以了。此时会有妄想杂念不由自主地浮现,不要烦恼,让它去,在一团杂念中保持对呼吸若有若无地感知。渐渐地,你会发现,呼吸越来越明显了,对呼吸的感知越来越清晰,而这种感知是自然地舒适地,是属于旁观者的感知,没有控制的感知,这样就走对路了,现在需要的是继续下去,佳境在前面。
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呼吸的自然自主,不要去控制它。用“心”去关注,而不是用“脑”去关注。用脑去关注呼吸,结果只会让你疲劳烦躁。
三是不忘初心,方得如终。后来,也就是1912年后一段时间,收听徐定邦老师的
博医堂讲课推荐的龟吸疗法,他要求上座后先做几个深呼吸,接着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数息上,数息36次为一节,每天做八节。结果妄念是少了,但精神的高度集中产生了疲劳,经常到快结束的时候心生烦躁,呼吸不畅。而且经常坚持不下来。
再后来拜读了台湾德雄尊者的《入出息念修法管窥》,其中有关于用心和用脑关注呼吸的区别,和吕继堂老师讲授的完全一致,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该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用脑禅修时,一开始就可以将所注意的目标知道得很清楚,目标呈现得很明显,但是会感到心比较浮动,而且注意久了之后,头部会感到不舒服。用心禅修时,一开始只能大槪地知道所注意的目标,目标往往不会马上呈现得很明显,而是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慢慢清晰起来。保持用心禅修会使禅修者感到心里很扎实、很舒适,即使禅修了很久的时间,头部也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数息其实就是用脑在关注呼吸,一开始呼吸很清晰,注意力集中,但时间长了,太阳穴绷紧、头部沉重。大脑不知不觉对呼吸进行了控制,最后身心俱疲,心生烦躁。而且由于是用脑在关注,呼吸一直处在粗重的阶段,永远不能到达那种细密绵长的状态。
究竟要不要数息?可以说是在习练打坐方面争议最大的一个焦点。可能是因人而异吧,我的体会还是不要数息为好,因为数息虽然可以平息纷乱的内心,但不宜持久,注意力提高后,就应该放弃,可以若有若无地关注呼吸,让呼吸自然而舒适,千万不要执着。特别是吕洞宾在修身《百字铭》告诫到:“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我认为这是打坐练功的法典。
四是关于静坐的姿势。前些年我比较在意坐姿,以盘坐为主,练了单盘练双盘,着
实下了很大功夫。后来觉得这样不能坐得持久,也不利于入静。现在则很少再盘坐,以便坐为主,方橙、椅子和床边
都可成为练功的道具,这样坐下后,片刻之间暖流充盈全身,很快达到恬淡虚无、周身通泰的入静状态。我认为这很符合吕老师教诲的“道发自然,无为而治”的功理精髓。
最后,我觉得真正要练好静坐之功,必须要回归到《道德经》上来,那就是“法无定法,大道至简,万法归一,无为而坐。”
静坐静坐,故名思义,就是安安静静地坐着,不要老是纠结什么方法。
朱雀桥边/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