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王公碑文注释
标签:
富平薛镇峪里堡王公碑 |
分类: 探访寻踪 |
http://s4/mw690/001KiSNZzy6UhoYUozF43&690明月青石博客原碑文抄录:粤稽①水源木本之說而有叺②。知人各有所自來也③,詎可循其末流④,而忘其本源哉⑤。爰思我先公⑥,當弘武之世來自山西紅銅⑦,遷居陝西富邑東北鄉明月,左金粟,右趙老峪⑧。公諱宗,述祖其字也,配任氏⑨。公先代遠年湮,系譜無存,難以备叙其渊源⑩。公之後瓜瓞綿綿,族类繁多,亦難詳列其名字⑾。况不特列屋而居,亦且異地而處⑿。原居峪里堡者,徙居進路卫與安洲宝安县⒀,湖廣柳洲者,移居武家坡、張家莊、土木坊⒁。猗欤盛哉!⒂是所謂:渊源而流長,根深而枝茂也⒃。雖曰支異派別,依然一瑩敬祖之弗懈⒄。公之瑩在予城西北隅,公殁□太明年間⒅,迄於大清之朝,合户孫子不忍忘其本源⒆,因怵然而為之勒石以志⒇。
碑文注释(勘误更正详见《王公碑考续》):
②水源木本之说而有叺:“水源木本”即水有源,树有根,出自《左传·昭公九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通常借喻人的血缘关系。“叺(chi)”,
③知人各有所自來也:知晓人各有来源。“自来”,意为从来、原来。可理解为来源。“也”,古文言文语气助词,通常用在表示判断,或疑问,或停顿,或用于形容词尾。
④詎可循其末流:岂能沿袭后世。“詎(ju)”,岂,怎。讵料、讵知,古代常用词,现在很少用。“讵可”,意为岂能。“循”,依照、沿袭,遵循。“末流”,水流的下游。比喻后世,后代,后辈人。
⑤而忘其本源哉:而忘记祖宗啊!“本源”,源头,根源,比喻祖宗。“哉”,文言文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⑥爰思我先公:于是回想我先祖王公。“爰”,于是。“思”,这里意为回想、回忆。“先公”指王公,是古人对已逝先祖的尊称。
⑦當弘武之世來自山西紅銅:于洪武年间来自山西洪洞县。“当”,当时。“弘武”应为“洪武”,即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当弘武之世”,指王公是在洪武年间落籍富平的。 “红铜”应为“洪洞”,在山西省中部,因其境内洪山有古洞而得名。明洪武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全国各地。
⑧遷居陝西富邑東北鄉明月,左金粟,右趙老峪:迁居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乡明月山前,左依金粟山,右临赵老峪。据实地考察,王公落籍富平时,在赵老峪东岸之土坡掘窑而居,背靠金粟山,面临顺阳河。“富邑”,旧时富平县的简称。邑,城堡,旧指县。明时赵老峪属富平县频阳乡,清乾隆年间赵老峪属富平县东北乡,据此可知碑文撰于清乾隆三十七年之前。“明月”指明月山,一名频山,在东北乡境内。
⑨公諱宗,述祖其字也,配任氏:王公名宗,字述祖,原配夫人任氏。“讳”,讳言,不说,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忌讳,通常用于亡故的人,以示敬重。“配”指配偶。
⑩公先代遠年湮,系譜無存,難以备叙其渊源:王公的先祖代远年湮,又无世系家谱,难以详说其渊源。“湮(yan)”,本以为淹没,指年代久远。“以”,原碑文为口字旁右边人,本为书法“以”的写法。“备叙”详细述说的意思。
⑾公之後瓜瓞綿綿,族类繁多,亦難詳列其名字:朱熹集传:“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瓜瓞綿綿指一根粗壮的瓜蔓上,连绵不断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意喻王公的后裔子孙如瓜瓞绵绵,世世代代繁衍旺盛。“族类繁多,亦難詳列其名字”,意思为后裔分支很多,很难详列其名。
⑿况不特列屋而居,亦且異地而處:“列屋而居”,指房屋排列整齐,有序居住。“不特列屋而居”,意为没有盖房屋居住,猜测疑似沿山沟挖窑洞居住。“異地而處”,是指居住的很分散。
⒀原居峪里堡者,徙居進路卫與安洲宝安县:“峪里堡”位于赵老峪口西岸,明时筑城,始称峪里堡,明时属频阳乡,清时峪里堡与河对岸的马家合称王马村,属富平县东北乡辖。今属薛镇。“徙居”即迁移到别处居住,在这句话里有“从军”的意思。“進路卫”为口音之误,应为“靖虏卫”,明代军事军事卫所名称,遗址在今甘肃靖远县;“安洲”,这里指明代保定府的“安州”,地址在今河北安新县安州镇;“宝安县”或指明代陕西延安府的“保安县”,即今志丹县。明代属军事要塞,隶属陕西行都司辖。这段话的意思是,峪里堡部分王氏族人从军去了靖虏卫、安州、宝安和柳州当军户,并定居在当地了。
⒁湖廣柳洲者,移居武家坡、張家莊、土木坊:“湖广柳洲”,明代湖广指湖南、湖北,又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辖柳州府。“湖广柳州者”指从军去柳州的王姓军户。“移居武家坡、张家庄、土木坊”,或指柳州王姓军户,后来返回原籍移居明月山前武家坡、张家庄和薛镇西土木坊了。
⒂猗欤盛哉:“猗欤(yi
⒃是所謂:渊源而流長,根深而枝茂也:“是所謂”,文言文,意为:正如人们所说。谓,说。“渊源而流長,根深而枝茂者也”,意为赞美:王氏家族繁衍,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⒄雖曰支異派別,依然一瑩敬祖之弗懈:“莹”指王公墓。“弗懈”,意为不敢松懈。弗,不的意思;懈,松懈,怠慢。意为:虽说后裔子孙分支门派有别,但都始终共同祭奠祖宗王公,丝毫不敢松懈怠慢。
⒅公之瑩在予城西北隅,公殁□太明年間:“公之茔”,指王公的坟墓。“在予城西北隅”,予,古同“我”。予城,指“峪里堡”。“西北隅”,指王公墓在峪里堡西北角。据考证,王公墓在王家堡西北之灵坡。“公殁□太明年間”,殁,去世。或指意外故去。碑文中空处“□”,或为古碑书写格式。“太明”,指王公逝世于大明洪武年间。
⒆迄於大清之朝,合户孫子不忍忘其本源:迄,终了,截至。意为延续至大清乾隆朝。“合户孙子”指王公后代子孙。“不忍”,意为不敢。“本源”指祖宗。
⒇因怵然而為之勒石以志:“怵然”在这里意为敬仰、肃穆、恭敬。“怵然为之”,因恭敬而立碑。“勒石以志”,意为刻碑立石,永世纪念。
落款中:“邑庠生員”,指县学堂学生,或称秀才。“讳”字冠于人名,说明立碑时王化远和王殿奎已亡故。“沐手、薰沐”,泛指熏香沐浴,以示虔诚恭敬。“峕(shi)”,古同“时”。“穀(gu)”丰收。“旦”指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候。“穀旦”指美好的日子,古代石碑常用字。
后续的话:
明月青石:困惑有三:其一,从明洪武元年至乾隆三十七年,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这中间为什么没有立碑?其二,到化远和殿魁两位先祖,何以才第十二代和十三代后人?其三,石碑正中“始祖处士王公配任孺人之墓碑文”,似应理解为这是王公夫人任氏之墓,先祖王公许早逝了,没有合葬?却在这里浓墨重彩写王公?不解。烦吟笛兄再行考证。
频阳吟笛:因我远在北京,暂时无法做实地考证,只能推测,以下文字仅供参考:
一、王公迁徙富平明月山,岁在洪武九年。据查史料,洪洞大移民始于洪武元年,首批移民去了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此后一段时间主要是向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区移民。到了明洪武九年,朱元璋诏令“迁山西汾、平、泽、潞之民于河西,任土垦田,世业其家。”“河西”指黄河西面的陕西。当时洪洞移民大部分去了陕北,有一部分到了关中。清代大学者、薛镇人李因笃的先祖,就是这时迁居陕西富平的。据此推测,王公移民落籍富平明月山的时间,似应在明洪武九年(1376),迄今已637年。
二、王公碑疑为其二十世后裔所立。从洪武九年(1376)迄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有396年,王公后世绝对不止传承十三代。若按正常繁衍,王公后世子孙似应传承到了二十代或更多代。只不过是碑文是由第十二代、十三代世孙撰文书丹而已。且撰文书丹者名字前面都有一个“讳”字,说明立碑时化远和殿魁已故。推测有可能这通墓碑是重刻的,石碑人应为王公第二十代以后的后裔。
三、该石碑是王公与任孺人的合葬墓碑。查阅明清古碑惯例,通常写“始祖处士X公暨配X孺人合葬之墓”,如明代吏部尚书、富平流曲人孙丕扬书丹 “明处士孙公暨配□氏合葬墓”就是如此。但明清时也有写为“大明X公配X氏之墓”的。笔者根据碑文“始祖处士王公配任孺人之墓”内容推测,此墓碑是王公与原配妻子任孺人的合葬墓碑。之所以浓墨重彩写王公,皆是因为古代崇尚男尊女卑,故将任孺人一笔带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