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春秋时期有个小国家,他们的大王有一阵子很郁闷。
同一个厨师,一会做出的饭菜味道好的很,估计有黄蓉的水平,一会又差得根本没法吃,仿佛出自郭靖的手笔。
大王犹豫半天,还是把厨师叫来问问原因。
他说,我这样是为了能见到大王呀。接着开始滔滔不绝讲治国安邦之道。大王一听还真得有点料道,就起用他辅佐治理江山。
这可真是一招险棋。且不说遇上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随便一个糊涂的君王都会直接把你脑袋咔嚓了,最轻也要打几十鞭子。“君子远包厨”,大王哪里会和你一个厨师见面,听你夸夸其谈。
唐代大诗人王维谁都知道,可如此才华横溢之人开元八年去参加应试也落第了。
又到一年开考之时,为了得到实权派人物玉真公主的推荐,王维在岐王的安排之下,投公主所好,穿上乐伶的衣服,怀抱琵琶,在酒宴间弹了一首悲悲切切的曲子《郁轮袍》。
玉真公主听了后,很是惊叹,王维忙说明了身份,又献上自己的十首诗作。公主很喜欢,王维这次考试就顺顺当当一举中第,独占鳌头。
“人生如戏,耍猴卖艺。”
为了能够展示才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才貌双全的王摩诘都要放下身段丢下脸面去扮一个伶人。
很多读书人自命清高,便不屑,“我才不会这样,酒香不怕巷子深。”
这话没错,可是你有好酒要让人家闻到香味呀,捂得严严实实的,谁会满胡同转悠着找你?
才子如蒲松龄还不是屡试不中,愤慨之余写了名著《聊斋志异》。
看到这些古人,紫衣很感慨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我们搭好了一个最便捷的平台。
紫衣一直是东鳞西爪的爱好广泛,写作这个特长差点被忽略了。
去年3月份,中大的一位老师打来电话,他看到我在《广州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希望我在这方面有所发展。
他说现在是国学热,建议我写写古典文学。
然后要我在新浪开个博客。他说新浪是国内网站中做博客做得最成功的,开博的人多,水平高,是文章优劣的一块试金石。
就这样,紫衣在新浪开博客了。
以前很少上网,开博之初什么都不懂。
兴冲冲发了第一篇博文,紫衣坐在电脑前傻傻地等,心中直犯迷糊,为什么有的博客那么多人看,我这咋没一个人来呢?
渐渐地结交了一些博友,他们告诉我要去投稿。
紫衣进入到了“草根名博”这个页面,第一眼就觉得很亲切。这个名字真好。是呀,每一个成功的人成功之前都是一个普通的草根。同样,每一个草根也都怀着一颗成功的梦想,在不懈的努力着。
新浪了解大家的梦,还努力想帮我们梦想成真,开办了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草根栏目,我们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很快,我的文章就被幸运地推到草根大讲坛了,就像看到文章在报刊上变成铅字一样,真的好开心。
4月底的一天中午,看到刚发的那篇文章半天点击已经过万,紫衣惊讶得目瞪口呆,不知怎么回事,后来一位福建的博友告诉我,这篇文章被新浪推到新闻中心去了。
两天之内这篇文章点击接近十万,更让我惊喜的是,当天就有一家出版社编辑跟我联系,说很欣赏我的文笔。接下来的日子,随着交流的深入,出版社便向我提出约稿出书事宜,定下了几个选题。
后来,又有几家出版社相继与我联系,北京一位老师约我写剧本。紫衣真是又开心又惶恐。分身乏术之下,还是选择了第一家与我联系的出版社。目前,紫衣的第一本书已经完全交稿,合同约定年底上市。第二本书也已基本完稿,正在修定之中,明年初即可面市。
回想由新浪开博走向出书之路,紫衣的心里满满的感激、欣慰和幸福。
出书是我们每个开博人的梦想,紫衣经常看到博友的文章,诉说普通人出书有多么艰难。特别是现在,出版社改制,完全市场化运作,图书效益与出版社投资风险以及编辑收入直接挂钩,出书就更难了。
紫衣是个幸运的人,开博客不到两月,仅发了十来篇文章,就赢得了出版社约稿。
我与编辑谈到这个问题,他笑了:“你们作者想出书觉得很难,其实我们编辑想找到一个好的作者也很难,看到一篇好的作品真得会有惊喜的感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紫衣听了之后,很是感慨。
新浪博客让这个看似遥远坎坷的路平坦起来,这是搭建在出版方与作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一个人具备了写得好的实力,就需要选择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还得要网站编辑慧眼识珠,才能把你的文章推出去,让公众看到。这三者的结合,我想就是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了。
紫衣庆幸自己没有走任何弯路,开博大半年的时候,点击就突破百万。这与新浪编辑老师认真负责,惟才是举、任人惟贤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
现在紫衣的博客有一岁三个月了,由于写作书稿的缘故,博客的更新少了很多。
但是,紫衣对新浪的关注丝毫没有减弱。在“新浪博客五周年”这个美好日子,紫衣说一句,感谢新浪,感谢新浪所有的编辑老师,您们辛苦了。
这句话埋在心底已是很久。
紫衣还准备写一部和博客有关的长篇小说,细说开博人的酸甜苦辣、人生万象。
有新浪和编辑老师们的支持和默默奉献,我们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