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 |
一个大蒜一元多,超市标价卖到19元/千克,你敢相信这是大蒜吗?比肉贵、比鸡蛋贵、比白菜更贵,可惜就是没有绿豆贵。不过,两年前,一袋40斤的大蒜才两三元钱,今年这袋大蒜要价200元。河南大蒜身价短时间内暴涨100倍。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分析认为,不排除有游资利用前期干旱和低温题材炒作一些品种价格。
既然近期连续上涨的大蒜价格,有关方面不排除“游资”炒作的因素,而且在基本排除一线种植者的暴利可能性的情况下,可以肯定的是,上涨近100倍的暴利被消化和吸收到了中间“炒作者”身上了。大蒜近两年屡屡被热炒,有大蒜的特殊性决定。大蒜这种农产品不属于鲜活产品,极易保管和保存,据一些从事炒蒜的人称:几台车、一个仓库和少部分资金,就完全可以承担起炒蒜的全部功能。问题恰在于此。为什么在同样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游资纷纷从其它商业领域蜂涌而至大蒜领域呢?或者说,为什么时下的游资异于往常地去“青睐”时下的大蒜呢?两个疑问其实直接揭示和反映出了众多商业领域的风险对比问题。
游资和投机资本不是“傻子”,他们为力避风险而讲究最大利润,其疯狂涌入蒜市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蒜市场风险低而利润大,而过去被游资看好的商业领域正失去或降低“吸引力”。如果说,原本想为自己增值的国内和国外游资不炒理论上更有“炒作”意义的其它商品,反而乐于炒大蒜,只能说明金融、股市或其它领域“储存”和吸纳游资的功能在弱化。从长远来看,未必是一个好事,也是当前经济运营风险性加大的一个警示或警钟。
实质性的“垄断性质”的存在,恰恰曝露出大蒜或其它农产品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薄弱。如果说将游资比做“病菌”的话,“病菌”总是最起攻破和攻击人体的薄弱环节,而不是抵抗力更强的环节。而大蒜恰恰是市场领域中的最宜“发病”和“最宜受攻击”的薄弱之处。想通了这些,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家电市场总是稳中有降,而大蒜或其它类蔬菜、辣椒等农产品总是像“打摆子”那样,时高时低令人无法捉摸。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