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男人法定偷情的特殊节日

(2010-02-23 08:45:34)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历史人文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代小偷也过年,而且是法定的,一般来说,是在每年元宵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不仅州官能放烟火,也容许老百姓点灯,人们便“相偷为戏”。

    《魏书》中有关于“禁十五日相偷戏”的记载。而在崇祯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里,则载有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的文字。意思是说,在元宵佳节的三天里,不仅容许偷盗物品,甚至连妻女为人所窃都不以为忤。

    明清时期,对于元宵节的“偷窃”行为,人们仍然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清初查嗣瑮的《燕京杂咏》中写道:“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原来,相偷为戏既然是一种大家参与的民间习俗,偷东西与放小偷,就成为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在火树银花、明月逐人的元宵节,人们并非为了彻底摆脱日常法度与礼典的规范,而只是故意挑逗这些约束,使得元宵节的“闹”愈加带来欢笑。


     在太湖流域的许多水乡古镇,以前普遍有元宵节“偷青”的习俗。有的是偷取别人蔬菜园里几棵青菜,如果得到主人的谴责,被认为是一种吉兆。有的是特意偷取小葱,给孩子喂食,觉得这样孩子就能“聪(葱)明”。

    还有一些地方,妇女们在元宵节观看灯月“走三桥”,是为了免除百病。而偷摘人家的菜叶,拍打肩背,会更加有效。如果女子偷窃到了别人家的猪食盆,遭到主人诟骂,心里还会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是生男孩的征兆。


     这种在“元夕偷青者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并不是为了倡导偷窃,给偷窃罩上民俗的外衣,使之合法化、正当化。在特别的节庆日子里反常、非礼的行为,无论偷、骂或者放,都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体现了人们的谐谑意趣和宽容情怀,是对自我封闭、以邻为壑的反叛。

 

精彩推荐:与皇帝谈情说爱的青楼女子

           

           陆游纳妾鲜为人知的又一悲剧爱情

        李白与杨贵妃难道真的有情爱纠葛      

       为啥连公主都沦落成了剩女          

       宫女为啥先于公主和驸马同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