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保点解说词之三——海天洞石刻群暨天然碑

(2011-11-17 22:27:17)
标签:

唐伯元

海州

七十二洞

三元宫

花果山

杂谈

分类: 东海人文
照海亭石刻群  
     《西游记》里讲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经过七十二洞,洞洞有妖精,全凭着孙悟空降妖斗怪才化险为夷。有人说吴承恩就是依靠这七十二洞的启发,才演绎出一段段精彩纷呈、神奇古怪的情节。其实七十二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较为著名的有海天洞、朝阳洞、啸云洞等,而海天洞则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个。
     海天洞的奇巧想必大家有过亲身体验,它是由晚清时期的悟五和尚营建而成,故又称“悟五洞”。悟五和尚为今涟水县人,自幼聪慧过人,曾是军队的一名军官,因故到三元宫落发为僧,后为三元宫的主持。悟五自师傅圆寂以后,立志光大佛门,遂遍游名山古刹,募化巨资,潜心研究一些亭台建造样式。历尽千辛万苦回到花果山以后,看中这里的一些自然洞穴,剔除岩缝间的淤土,凿通相关联的洞穴,并尽量减少斧凿痕迹,使其保持自然风貌,终于造成了一个玄妙迷奇的海天洞。随后,在洞的上段悬崖出口之上造了一座亭子
命名为“照海亭“。悟五和尚平时就在这亭子里修性念佛,接待各地来访好友。大家欲想详细了解这段往事的的经过,以及古人登临照海亭见景生情的感受,可去亭内研读镶在墙壁上《云台山海天洞缘起纪略》碑,定会击节称赞。悟五建造的照海亭已在战争中损毁,六十年代初,人们又在原址上,依照原来的风格样式重建了一个照海亭。
    悟五的照海亭建成以后,这里成为文人雅士拜山时必到之处,留下了大量的品味极高的石刻作品。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环瀛仰镜”四字,它原先是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题写的匾额,悬挂在三元宫康熙御笔“遥镇洪流”一旁。这位陶大人的本意是一语双关,“环瀛”是指普天下,“仰镜”即为抬头望着天上镜子般的月亮,既赞誉了三元圣宫的神圣,又歌颂了康熙的御墨亲笔。此时此刻,我想大家心里一定在嘀咕,怕是后者的因素要多一些吧?
      我们今天看到的“环瀛仰镜”四字,并非陶澍所题,但也不是出自凡人之手,同样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珍品。它是晚清著名的大书法家李瑞清亲笔书写,李瑞清,号“清道人”,书、画双精,是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启蒙老师。他与当时花果山的高僧悟五为至交,便借用三元宫陶澍题的“环瀛仰镜”四字书以相赠,悟五把它珍藏于寺院内。民国九年(1920年),李瑞清的两个学生游览花果山,从悟五那里见到老师的作品,肃然起敬,啧啧不已。他俩认为这是李瑞清的绝笔,尤为珍贵。为了纪念这位艺术大师,选此一块平整巨壁,将其摹勒,同时并写一跋。这时的“环瀛仰镜”,已译为“普天下都尊敬地仰望着这里”了。
      这里的诸多石刻,虽年代久远,却字迹清晰,气宇犹新,既可登亭高瞻,又可近前细赏,意趣不一。只要您用心揣摩,几乎每块石刻皆可读出背后的历史信息。如这块“倚天照海之亭“,是取”倚天照海花无数“之句意,句出苏东坡的《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一诗,苏东坡曾在赴任途中路经海州,慕石曼卿之名登上石棚山,感慨之中作诗如下:

芙蓉仙子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
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
            
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天然碑    【此段改编自翻山客连云港花果山天然碑石刻与唐伯元》一文
     要说花果山最大的摩崖碑刻,就数到这“天然碑”了。该石平整光滑,纯属于自然生成,故称”天然碑“。该碑的内容是一篇古人写的游记——《游青峰记》,约900余字。作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海州判官唐伯元。唐伯元因与政敌不合而受贬,来海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判官。他来海州以后,一如既往热心朝廷政事,课士爱民,大有惠政,后离开海州回京做官,这篇游记同时被他带走。
       天然碑刻于明万历乙酉年(1585年),至今已有426年历史,该碑刻内容极为丰富。记述了唐伯元率领了大村、新县(今朝阳)、墟沟等地的贡生及读书士子一行十余人,在万历乙酉年秋,渡海登花果山的经过。具体时间是十月初四(农历)的清晨,一行人由海州城出发,乘船过海,从孔望山乘槎亭至南城西山适野亭,恰遇风大浪急。这在今天看来短短的路程,他们当时却从早上走到中午,可见当时过海登山之难。他们一行,由南城到大村时天已黑尽,便在阿育王塔附近的老君堂住下。第二天,唐伯元带领众士子先经郁林观飞泉石刻处,“酒数巡,摩其文,歌其诗”。然后又来到天然碑附近的朝阳洞,在洞前的朝阳庵摆开酒席,谈文论诗。据游记中记载,这一天正是唐伯元的生日,在接近峰顶时,唐伯元先向峰顶敬酒,又向大海敬酒,后为自己的父母祝酒,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
      唐伯元在《游青峰记》中明确的表明,当时的花果山在海中,这对研究云台山的地理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考证了“青峰顶”名称的由来。他在游记中写道:“海上秋冬之候,草凋木落,独此山翠微间,延袤数里,皆茂林修竹,四时长青,又顶上泉沃处处皆湿,履草润如春夏。顶多巨石,产万年松,经霜愈秀,是谓青峰顶”。并考证“清风”乃山上一僧人之名,不是峰名,对地名考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细细读来,这篇游记记述了整个云台山的风光,包括北云台山、中云台山以及东磊、南城等处的一些景点。当时有位贡生叫顾乾,他受邀与唐伯元同游云台山,顾乾是今云台乡关里村人,云台山地区知名的学者,最早的《云台山志》一书即为顾乾所撰。今天人们经常提到的“云台三十六景”即出自该书。一次顾乾因公赴京,见到了唐伯元,将这篇游记带回海州,随即涂墨挥毫,工工整整地誊写下来,并将它刻在了这块天然碑上,成为花果山景区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