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笔力雄健格调清雅——靳新书法鉴赏
(2016-03-18 17:01:07)
标签:
沈鸿根江鸟鉴赏文章靳新书画师友评论 |
分类: 师友评论 |
年逾古稀的海上名家沈鸿根先生是我二十余载的恩师,近日拨冗为我撰写鉴赏文章,文中多有溢美,深感汗颜!厚爱抬举之意,自羞不胜,不免惴惴然。。。
笔力雄健
金猴迎春。新年伊始,收到山东临沂靳新砚棣快递,内有若干书画作品,令人眼睛一亮,心生欢喜。
山东临沂,自古就是孔孟之乡、书法圣地。晋代书圣王羲之、唐朝大家颜真卿先后诞生于此,早就成了书艺朝圣之地。千百多年来弦歌缭绕,笔墨氤氲,书香绵延至今。
靳新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从小就受到祖父指导,学习书法,磨墨濡毫,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人后,先从上海沈鸿根游,后又拜北京欧阳中石为师,潜心书道,临池不辍。同时,又向高小岩、沈鹏、刘炳森、周志高等名家请教,转益多师。经年累月,不断地临晋帖、摹唐楷,求师问道,书艺大进,因此在各级书法大赛中能多次获奖,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享誉一方。
靳新善书各体书,而且软硬兼施。楷书大字学欧,写得刚劲方正。他曾为百年茗珍普洱茶饼题字,其中“藏”字骨健神清,入欧堂奥,很有《九成宫》神韵。至于小楷《心经》则笔致秀逸,颇有钟绍京《灵飞经》风味。篆字虽不常写,但偶尔为之,细筋入骨,纯然铁线篆,亦可观。但我最欣赏还是他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从中石先生书入手,上溯米芾《蜀素帖》、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兰亭序》,工夫既深,路子又正。然而由于受中石先生影响太深,难以摆脱,故他的行草书不论字形、风神都酷肖其师。
就拿这幅《毛泽东咏雪词》来说,写得极好,是靳新的书法代表作。细观其书,用笔爽利,节奏轻快,点画干净,特别是那些长横长撇,用笔直搨而下,有刷字的意味,不离魏碑形态,显得豪迈又雄强,剑拔弩张、气吞万里如虎。还有那浮鹅钩,斜斜的上去,顺势钩出,圆融别致,带有汉简的意味。这标志性的特征,深得其师之神。
中石先生擅长行草书,书风清新洒脱,沉着痛快,逸兴遄飞,遒劲而不失清逸,流利又时见优雅,很有晋宋风韵。这些优点与特性,我们在这幅《毛泽东咏雪词》都可一一得到印证。如果把这幅字的落款“靳新”换成“中石”,我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它是赝品。由此可见,靳新学中石字很到家,几可乱真,不愧为中石先生的得意门生。
除了书法之外,靳新还工画。我看过他的人物与花鸟画,都很清雅,不落俗套,富有书卷气,是一种文人画。
“相看两不厌,唯有书与画”。靳新不仅爱好书画,还喜欢读书、品茶以及收藏奇石与紫砂壶。这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益智,用以增加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变化气质。
大家只知道靳新的书画好,其实他的文笔也不错。曾发表各类文字近百万,有书法论文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敦煌书法论坛,更有长篇通讯荣获全国第二届“新世纪之声”征文大赛二等奖,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正因为如此,高小岩先生称赞靳新“公务之余,孜孜以求,唯书画收藏是耽,文笔也好,真乃多才多艺”。
“墨色表现心迹,书品反映人品”。由于“功夫在诗外”,又常年钟情翰墨,独品其芳,拥有一颗向佛之心,故靳新的书与画都不浊不狂,富有清雅的书卷气,令人悦目赏心。
近几年来,不知何故,艺林中刮起了一股狂怪之风,以丑为美,粗俗不堪。靳新心里明白:“乱弹琴的当代艺术不是真艺术,鬼画符的现代书法不是好书法”。于是,他志于道,游于艺,不受歪风邪气的影响,一心向佛,传承传统,坚走正道,成绩显著,精神可嘉。然而这种志于道、游于艺的精神,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春风化雨的结果?!
靳新的书画的确很好,尤其是行草书,笔力雄健,格调清雅,有品位,很难得。然而并非白玉无瑕疵,比如章法比较规矩,不够错落有致。再如墨色比较单一,尚未“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这些都有待改进,好在一眚不掩大德。
最重要的是入帖更要出帖,靳新应该从中石书中逐步走出来。“艺贵独创,优点九个不如特点一个”。学中石书再好,毕竟是中石书而不是靳新书。如今虽受中石影响太深,一时很难脱离,但还是要“发上等愿”、“择高处立“,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写自己的字。唯其独创一格、别开生面、妙造自然,才能成为凌云的高峰,独自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爿青天。
以文养墨,艺不妙而妙;以学养心,品不高而自高。既然功底深、品质好,只要继续窗前灯下书斋中,读书、临帖、参禅、悟道,用手中的一支狼毫健笔去写心中的一首自我新诗,定会脱离尘世的“苦海”,进入艺术的“佛境”,修成“菩提”正果。
沈鸿根先生擅诗文,精书法,以“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的书风和出版七十多种数百万字的专著与字帖称雄艺坛、蜚声四海。也有人以诗人、理论家、教育家、书法家“四栖”称颂其修养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