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事翰墨,无意于佳,唯以工作之外放飞心情、怡然自乐之倾诉和表达;收藏亦在当代名家书画间游弋景仰,以求精神慰藉而已。文明弟2006年发表此文,多有溢美,深感汗颜!文明弟博学多优,儒雅风流,未及而立,建树多多。仅隔数载,其书法、论文屡获全国大奖,去年加入中国书协。为文明弟的骄人成果而欣喜,为文明弟的才华而骄傲,为文明弟的重情谊而感动!今将此文发于此,虽深以有负所期为憾,但以谢知遇。
才自内发 学以外成
——记靳新和他的书法艺术
吕文明
临沂,古书圣之乡,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胜地,翰墨乡土,它生养了中国书法史上两位继往开来的大宗师——王羲之和颜真卿。一千多年以来,临沂人传承书圣精神,不断临摹学习中国书法艺术,近年来的书圣艺术节更是掀起了临沂人学习书法的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书法艺术家。在山城沂水有一处名胜叫地下荧光湖,前来游览观光的游客无不对“地下荧光湖”五个大字啧啧赞叹,他的书写者就是我们要介绍的主人公——靳新。已过而立之年的靳新是小城里知名度不低的文化人,他年纪轻轻便窥得书道个中三昧,书艺精湛,登堂入室,直接东晋堂奥,在书坛已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靳新却从没有因满足骄傲而裹足不前,他一直在探索、追求,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苦苦追寻着……
锲而不舍,追求卓越
靳新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祖父均精通经史诗文,靳星五曾担任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喜欢书法,尤工隶书,于魏碑有很深的造诣。靳新自幼受祖父影响,自五岁开始习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石板上写字便为老师大加赞赏。老师曾将其石板遍传教室诸学生,靳新从那时起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开始了近三十年的漫漫探索之路。
“才自内发,学以外成。”靳新学书的天赋极高,小时候在乡下,爷爷不常在身边,没有人指点,他便自己练,一支笔一颗心,伴着沂蒙山水和日月星辰,短短几年的时间,他的硬笔书法便在全国书展中获奖。
从1985年开始,他又学习毛笔书法,一开始全凭一腔热忱,没有系统临摹,后来在当代书法名家的指点教诲下逐渐走上了正规的学书之路。他起点很高,先临二王,后学米南宫,并广泛涉猎北宋黄庭坚、蔡襄、晚明王铎、黄道周、董其昌诸家,后听从我国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教诲,于王珣《伯远帖》用功最多;楷书主要研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近年来逐渐形成了自己飘逸而稳健、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遒劲而秀美的艺术风格。
他的行书作品温柔敦厚,潇洒脱俗,“不疾不厉而风规自远”。他写字从不草率下笔,待到静观玄览、潜思默想之后,才笔走龙蛇,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他学书不主张手把一帖死板地字字临摹,二十多年来,他坚持“书法是养出来的”的观点,在字外下功夫,浸淫诸帖中,不断领悟书道奥妙。“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东坡的这两句诗便是靳新学习书法精神的真实写照。
1992年,靳新小试牛刀,获得纪念《档案法》颁布全国书法竞赛第三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1993年获中日联合硬笔书法大赛铜奖;1994年在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上被认定为书法类一级作品;1996年获第四届“芙蓉杯”全国书法艺术大赛二等奖,作品传略收入《20世纪中国硬笔书法精英荟萃》、《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精英》、《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大观》等多部典集。
近年来,靳新在书道技艺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上,又潜心书法理论的研究,熟读了蔡邕的《笔论》、张怀瓘的《书断》、孙过庭的《书谱》等大批的书法理论典籍,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数篇书法评论,书法理论建树不断提高,书艺也由此而得到不断提高。“艺海苦渡苦生乐”,靳新不甘平庸,追求卓越,尽情在书山墨海里纵横驰骋。
诚心可贵,广交名家
靳新首先是收藏家,然后才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因为收藏而不断进步,而收藏是和他与书法大家的交往联系在一起的。
靳新说自己近几年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花在了收藏和书法上,尤其是收藏,耗费了他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可他从没有后悔过,他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每次求到一幅名家的作品,他都会兴奋地在书房里观摩赏阅很长时间,直到看得韵味全出、意象横生,他才意犹未尽地收起放好,只要有了时间他还会再次仔细观摩。其心境恰如李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说起与名家的交往,靳新淡淡地一笑,“我的秘诀只有四个字——真诚待人。”与靳新接触时间不长,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了他的热情和真诚。他用一颗诚挚的心打动了无数书法大家,他们不但悉心指导他,而且经常慷慨地赠字赠画。靳新每次给书法大家写信,都要打上数遍草稿,字斟句酌,哪怕一个字也要翻来覆去地推敲。他说当代书法大家治学严谨,且大多年纪比较大,眼睛不好,所以他力求把字写得文辞妥当,工整大方,又极尽谦虚求教之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靳新求教的第一位书法家是山东书协名誉主席高小岩先生。高先生是靳新祖父靳星五老先生的挚友,靳新因此而得以时常拜访高先生。高先生已年过八旬,但每次收到靳新的信和作品,都要详加分析点评;靳新当面求教时他又一笔一划的讲解,极为用心。
2002年4月,靳新趁去北京参加会议之机,到首都师范大学拜访了仰慕已久的欧阳中石先生。这之前他已经数次通过书信、电话向中石先生求教,中石先生感动于他的好学精神,答应会见。中石先生近年因为身体原因极少会客,即使会客也很少超过十分钟,可那一次他和靳新整整交谈了50多分钟并合影留念。中石先生详细地分析评价了靳新的作品,指出了优点和缺点,他建议靳新认真临摹二王和米芾的作品,并要他多学少写,用心揣摩,认真领悟。靳新而受益匪浅,自此拜入中石先生门下。
书法艺术家的高贵品质时常感动着靳新,靳新的赤诚和执著也打动了书法艺术家们,他不但和一些书法名家成了师生朋友,而且得到了许多珍贵让人终生难忘的东西。欧阳中石先生在给靳新的信札中亲切称其为“贤棣”,并专门为其书写了百余言的论书手卷;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沈鹏先生拨冗亲笔回信,对其作品予以点评、鼓励,并多次惠赐墨宝;上海的沈鸿根先生是当今书坛软硬兼擅的书法名家,他和靳新书信往来已十多载,来往书信达百余封之多,足见其师生情谊之深。2003年沈先生六十大寿,靳新寄去了自己的贺礼,沈先生大笔一挥,花了五个小时的时间书写了《千字文》全文10幅条屏,回赠靳新,沈先生说这是他平生一次性创作最长的毛笔书法作品,是情由心发,心为诚动的结果。靳新感叹不已:因亲情义务之牵挂以及财力方面的限制,他可能无法在收藏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但一定要勤学苦练,发奋图强,唯有如此才对得起诸位前辈名家的栽培和谆谆教导。
博览群书,积学储宝
“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靳新牢记中石先生的教导,坚持读书看帖,从书山文海里不断汲取文史精华,积学储宝,厚积薄发。每有亲朋好友、公司单位的人前来求字,靳新都以“水平有限,不敢妄自动笔”而婉言谢绝,这实际是对书法负责任的表现。在他眼里,书品就是人品的表现。
有人把书法的全部内容分为五个层次:一为志趣层,二为功力层,三为情性层,四为才识层,五为学养层,这五层内容的大部分都是文人的专利,可靳新却硬是靠着自学完成了这五个层次的修养。所以看靳新的作品,我们才感到古朴典雅、遒劲秀美、温柔敦厚、意味深长,隐约间有一股欲勃灵动之气。“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何道州《题蓬樵癸丑画册》)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书法家要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发作书神,必须借助厚重的文化底蕴使精神见于翰墨之表。靳新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性情恬淡,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一言一行尽有古贤人之风范。在办公室工作了十七年,工作事务颇为繁忙,但他从未因此所困惑,每晚必看书练字。十七年间他为领导和单位起草了大量文稿,并多次被上级公司抽调筹备大型会议材料,并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近百万字,长篇通讯曾荣获全国第二届“新世纪之声”征文大赛二等奖,并出席在北京renmindahuitang举行的颁奖大会,受到guojialingdao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言表。”
《论语.述而》言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应该是古代文人追求的文化的最高境界。靳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愠不火,不急不躁,不争不抢,深居简出,淡泊名利。数十年的辛勤探索使他积蕴了如泉文思,我们期待着不事张扬的他在不久的将来写出更好更精美的作品!
勇者无惧,仁者无敌。
发表于2006年4月《东方烟草报》
http://s9/middle/5f5f5428t751d3145c9d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