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哲学问题与道德人生 第一章 开篇问题
(2012-09-16 17:10:15)
标签:
哲学道德人生文化 |
分类: 哲学通论 |
内 容
l
l
l
l 第四章 公德与私德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重大哲学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宗旨是“做哲学”而不仅仅是背哲学。所谓“做哲学”就是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哲学问题。哲学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有资格来讨论哲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看法和观点。
明确地表达观点只是做哲学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对人生的意义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之一是当代美国哲学家所罗门(Robert C. Solomon)著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本课程分为如下4个专题:1、开篇问题;2、生活的意义;3、道德冲突;4、公德与私德。每一个专题安排2-3节课,共10节课。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问答式,教师的讲课只是作为中心发言,供学生们参考和批评。哲学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观点明确并且持之有据。在这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第1个专题涉及若干哲学问题,涵盖哲学的重要方面。这个专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直接进入“做哲学”的过程中,并且概略地了解哲学的大问题是什么,进而了解哲学的全貌。
在其他课时比较多的课堂上,首先用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对每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即时做出点评。但是,由于这一课堂的课时比较少,不允许这样做,只好教师直接发表看法。不过,学生们可以随时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哲学导论课当作做哲学而不仅仅是说哲学。
第2个专题讨论生活的意义。“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这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首先对西方流行的若干理论进行评介,其中包括:孩子作为意义、上帝作为意义、来生作为意义和生活无意义等。然后较为详细地介绍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第3个专题讨论道德冲突。当今世界面临许多道德冲突,其中包括安乐死问题、堕胎问题、生态问题、同性恋问题,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往往有两种针锋相对但又不相上下的理论或派别。本专题的目的是对这些问题加以澄清,并追溯到道德哲学的两大分野即功利论和道义论,使学生们具有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哲学问题的知识储备。
第4个专题讨论公德与私德。当今面临的许多道德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公德”和“私德”这两个基本道德范畴的混淆。这两个范畴最早由英国哲学家边沁以“公共伦理”和“私人伦理”提出,而后由另一位英国哲学家密尔以“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提出。在我国是梁启超最早提出“公德”和“私德”的概念。本专题的目的是借助于公德和私德的区分而澄清若干道德问题或道德冲突,并加以尝试性的解决。
第一章 哲学问题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 ,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 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 , 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勒内·笛卡儿:《 第一哲学沉思集》
开 篇 问 题
1. 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 ? 如果有 , 它是什么?
2. 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可以活了, 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 如果还能活几天呢? 二十年呢?
3. 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过, 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 , 别的动物也是如此, 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会怎样来回答他? 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 你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4. 你信仰上帝吗? 为什么? 上帝是怎样的(也就是说, 你所信仰的是什么)?你怎样向一个不信上帝的人证明你所相信的是真的,即上帝的确是存在的(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
如果你不信仰上帝,那么为什么不信? 描述一下你不相信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其他你愿意接受的上帝概念? 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
5. 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 ——是你所坐的椅子, 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6. 假定你是心理学家实验室里的一只动物 , 但你拥有思想和感觉的所有能力 ,也就是说有一个与现在完全相同的“心灵”。你无意中听到科学家跟一位助手说“别担心,它只是一头不会说话的动物,既没有思想,又没有感觉, 只是在按照它的本能活动罢了。” 你怎样证明你的确具有思想和感觉, 有一个"心灵"?
现在假定有一位心理学理论家(比如哈佛大学的B.F. 斯金纳 [B 卫 Skinner (1904-1990),美国行为心理学家,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这样说 ,一般说来,没有所谓"心灵"这种东西,人只是"行动"罢了(也就是说,根据从环境中接受到的刺激去移动身体和发出声音)。你将怎样证明你的确有一个心灵, 你不仅仅是一个自动机或机器人,而是一个有思想、感觉的存在?
7. 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
每一个人都相信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而太阳、月亮和群星则围绕地球,
沿着可以预测的轨道作着也许比较复杂的运动
8. “生活不过是一场梦”,一首流行的老歌这样唱道。假如你觉得有这样一种想法是可能的或至少是可以设想的 ( 比如在一堂哲学课上 ) : 你此刻仍然还在床上睡着觉 , 只不过是梦见自己在读一本哲学书。 你该怎样向你证明这不是真的, 你其实正醒着( 掐自己并不管用 , 为什么 )?
9. 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人物描述一下自己。谈谈你的举止、习惯、个性以及特征用语。你最终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喜欢这个人吗?喜欢(或不喜欢)他的哪些方面?
10. 你怎样向一位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什么)?
11. 我们发明了一台机器, 它是一个有着若干电极和一个生命维持系统的箱子,名叫 " 快乐箱 " 。只要你进人这个箱子, 就会体验到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 而且这种感觉将一直持续下去, 因为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使你不会失去新鲜感。现在我们想邀请你去试试。只要你愿意这么做 ,你可以随时决定出不出来; 但我们可能会对你说, 人一旦进到箱中, 还没有谁愿意出来过。过了十个小时左右, 我们接通了生命维持系统, 人们就在那里耗完他们的一生。当然 ,他们其他什么事都没做 , 所以过了若干年后, 由于缺乏锻炼, 他们的身体开始变得肥硕臃肿, 摇摇晃晃, 但他们似乎从未为此烦心过。现在轮到你做决定了: 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 为什么?
12. 一个好人(一个不去作恶,只做分内之事的人)必定会快乐吗? 换句话说,你相信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一个恶人——至少是最后——必定会受苦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每个人还要力图做一个好人)?
13. 你相信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吗?
14. 你是否曾经做过一个不牵涉别的任何人而完全只属于你自己的决定(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向你提出 , 不是因为你的朋友或电视、书籍、电影的影响,也不是因为迫不得已或过分受到某个人或某种情况的影响)?
15. 自由总是一件好事吗?
16.你想要孩子吗?为什么?
我对这些问题的简略回答
陈 晓 平
1. 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 如果有,它是什么?
答:有,但都是有条件的。首先,我愿意为挽救我儿子的生命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条件是:1、这在生理上或物理上是必要的,2、我儿子不是坏人。其次,我愿意为避免坏名声而付出我的生命,条件是:这种坏名声是我在道德上应当承受的,而不是来自于别人的冤枉或社会的不公。第三,我愿意为正义而献身,条件是:这一正义行为在实际后果上事关重大,如涉及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利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好名声不是虚荣。一般说来,真实的名誉感是以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真实爱戴或真实尊重为基础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自己的言行能够符合正义。与此不同,虚荣心则更注重被表达出来的好评即名声,而把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真实爱戴或真实尊重放在次要的地位,以致在追求名誉上显得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
由于真正的名誉感更注重自爱或自尊的满足,有时宁可放弃一些表面的社会好评,如果这对维护自己真正的名誉是必要的。所以,对名誉的重视不等于对世俗好评的重视,恰恰相反,有时甚至是以世俗的贬损为代价的。
对真实名誉即对爱和尊重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而社会性是人是最重要的本性之一。
2. 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可以活了 , 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 ? 如果还能活几天呢 ? 二十年呢 ?
答:几分钟:写最后的嘱咐或睁大眼睛看周围的人或物,尽可能带着微笑。
几天:见一些最想见的人。
二十年:好好干事,好好生活。
3. 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 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 , 别的动物也是如此 , 生命没有 任何最终的目的。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 法找到的目的 ? 你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
答:我作为一个人可以反思生活,理解生活的意义,在最大程度内实现真、善、美。正因为此,我喜欢哲学,哲学使我对“什么是真善美”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据我观察,其他动物没有这种反思能力,至少我尚不知道它们具有这种反思能力,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做一个人。
4. 你信仰上帝吗 ? 为什么 ? 上帝是怎样的? 你 怎样向一个不信上帝的人证明你所相信的是真的 , 即上帝的确是存在的?
如果你不信仰上帝 , 那么为什么不信 ? 描述一下你不相信的到底是什么 ( 有没有其他你愿意接受的上帝概念 ?) 。
答:我不相信上帝。原因之一是,《圣经》里描述的上帝及其有关故事太具体了,让我觉得缺乏必然性。如《创世说》中上帝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即亚当,再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做了一个女人即夏娃,然后由他们俩人生出了其他人,现在的人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而且继承了他们偷吃禁果的原罪。我觉得这像被人们编出的童话故事。
原因之二是,既然这个由上帝创造的世界长期存在着邪恶、战争、贫穷和饥饿,这表明,上帝要么是不善良的,故意把邪恶留给人间,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他对邪恶的势力如撒旦无能为力。因此我不相信任何全知全能、至善至美的存在物,包括上帝。
尽管我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的存在,但我相信一种非人格化的超人的力量的存在,因为我确实感觉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把这种超人力量的整体称为“天”、“天命”或“天道”,这些概念都来自中国传统哲学。我的人生目标是尽可能地实现真善美,至于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我自己,还取决于我所控制不了的天命或天道。
我愿意相信天也是趋向真善美的,这样,我的努力便在天人合一中实现真善美,我将生活得更为乐观,更有意义。反之,如果我相信天是假恶丑的,那么我对真善美的追求将是背离天意因而是徒劳无功的,因而我的生活将是很悲观和很暗淡的,并因此而意义大减,甚至无意义。
然而,我愿意乐观地生活而不愿意悲观地生活,愿意有意义地生活而不愿意无意义的生活,所以,我愿意相信一个趋向真善美的天命或天道,并因而对它保持敬畏。
5. 下面哪种东西最 " 真实 " ——是你所坐的椅子 , 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 , 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
答:对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相对的答案。从感性的角度,我坐在椅子上的感觉最真实,因为感觉比起其他认识来更为直接。
从理性的角度,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原子甚至基本粒子最真实,因为它们可以为各种经验现象提供统一的理论说明。
从实践的角度,我所坐的那张椅子最真实,因为它是独立于我的感官而又作用于我的感官的事物,给我的实践活动带来不可回避的的影响。如我走路时必须绕过它,休息时可以坐在它上面,等。
6. 假定你是心理学家实验室里的一只动物,但你拥有思想和感觉的所有能力 ,也就是说有一个与现在完全相同的“心灵”。你无意中听到科学家跟一位助手说“别担心,它只是一头不会说话的动物,既没有思想,又没有感觉,只是在按照它的本能活动罢了。”你怎样证明你的确具有思想和感觉,有一个"心 灵"?
答:我对这位科学家说:“瞧,我会说话,我会思考,因为我正在用语言来反驳你们的荒谬言论。”如果我不会说话,那我就写字。如果我不会写字,那我就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其他手段,如,听到他们说好的事情,我就鼓掌并欢笑;听到他们说坏的事情,我就跺脚并表现出愤怒。
似乎还有一种可能,你没有任何方法表示你与一般动物有所不同。然而,稍加分析,这个假设的场景是不可能的。因为,既然你能听懂科学家的话,却没有任何办法表明你是与其他白鼠有所不同,那只有一种可能,即你除了耳朵以外,其他一切感官(包括眼睛)的功能都丧失了。如果这样,那位科学家也就不会用你作实验了,因为在他看来,你连一般的白鼠都不如,连做实验的价值都没有。
甚至可以说,你根本就不可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而你也听不到别人会谈论你,事实上也不会有人会谈论你。反之,既然你还活着并且能够听懂别人的话,那你一定有某种生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多少会使你具有某种显示你与一般动物有所不同办法。如,如果你没有瘫痪,那你可打手势或跺脚,如果你不是瞎子,那你用眼神,等等。
问:现在假定有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这样说 , 一般说来 , 没有所谓 " 心灵 " 这种东西 , 人只是 " 行动 " 罢了 ( 也就是说 , 根据从环境中接受到的刺激去移动身体和发出声音 ) 。你将怎样证明你的确有一个心灵 , 你不仅仅是一个自动机或机器人 , 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存在 ?
答:我无需向他证明,只需向他宣布。首先,行为主义把一切心理活动和心理性质归结为行为活动,而一切行为活动原则上是可观察的,如引起头痛的某根神经的活动。但是,心理活动的感受性质是纯粹私人性的和主观性的:察觉到我的某根神经活动的人不能感觉到我的头痛,我的头痛除了我以外任何人都感觉不到。可见,可观察的行为活动在其本质上不同于心理的感受性质,因而后者不能归结为前者。
其次,感受性质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我头痛、我舒服、我难受等,因为我本人确实曾经或者正在体验那些心理状态。如果有谁没有经历过这些心理状态,我有理由说,他同我不是一个物种,当然无法同他讨论心灵问题,也无需向他证明我有心灵。
我宣布,我只同有过这类感受的人讨论心灵问题。至此,我们便形成一个讨论心灵问题的共同体。如果有谁由于未曾经历过感受性质而不加入我们的共同体,我们也不会为此感到遗憾。难道我们应该为机器人未加入我们的心灵共同体而感到遗憾吗?
7.如果所有的人都持“地心说”而只有我持“日心说”,到底谁是正确的 ? 难道真的可能只有我懂得真理 , 而其他人都是 错的 ?
答:这要看相对于什么而言。相对于感性即日常经验,地心说是对的,因为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自然现象确实如此。然而,相对于理性即科学理论,日心说是对的,因为日心说能够为通过仪器观察到的复杂的天体现象给予更好的说明。
不过,科学理论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真理,而只是具有较强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假说。两个竞争假说在解释力和预测力彼此相当的情况下,对其取舍则取决于哪个更简单,而简单性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便决定了科学事业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因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时候是必要的。
2006年8月24日,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以投票表决方式把冥王星驱逐出太阳系行星的行列。这一事件表明,科学真理与多数人意见是密切相关的。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话来说,这是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改宗”
这又一次说明:真理是相对的。
8. 生活不过是一场梦: 你此刻仍然还在床上睡着觉 , 只不过是梦见自己在上哲学课。 你该怎样向自己证明这不是真的 , 你其实正醒着 ( 掐自己并不管用 , 为什么 )?
答:掐自己是不管用,因为你可能正在梦到你掐自己。
其实用不着别的证明,当你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梦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就证明你是醒着的。因为怀疑自己是否做梦是对梦的反思,而反思就是清醒的根本特征。
正如一个喝酒的人怀疑自己是否喝醉,这个怀疑本身就证明他还没有醉。同样地,笛卡尔怀疑自己是否存在,而这个反思恰好是他存在的根据,即“我思故我在”。
也许有人会说,他曾梦到他在反思,他反思的时候仍在梦中。对此,我分五步来回答。
首先,你以为你在梦中反思,其实那时你已经醒了,只是时间较短,你接着又睡了。醒来之后误把那短暂的清醒当做梦中反思了。
其次,如果你坚持说那就是梦中反思,那么,至少你现在对梦的反思是真的吧。所以你思故你在。至于那个梦中的反思是真是假可以存而不论,它已不影响你此时此刻的真实存在了。
第三,如果你进一步坚持说,你现在对梦的反思是不是真的,你仍然抱有怀疑,那么,你现在对你的怀疑的怀疑一定是真的,即怀疑怀疑就是怀疑;所以,你思故你在。
在此,我们不能把“真”定义为“与事实相符合”,因为我们正在对一切表示怀疑;我们只能把“真”定义为“无可怀疑”。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一个无可怀疑的要素,那就是怀疑本身。因为对怀疑的怀疑恰恰是对怀疑的证实。每对怀疑怀疑一次,就是对怀疑证实一次。所以怀疑是不可怀疑的,我此时此刻的怀疑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幻的。
第四,如果你仍然坚持说:怀疑怀疑未必是怀疑,那我对你无话可说了,因为你已经违反了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即同一律:A是A。
第五,你还可以这样说:即使承认我此时此刻的怀疑是真实存在的,那也未必不是梦,或许此时此刻我正在做着一个有着真实内容的并且十分清醒的梦。
对此,我的回答是:这只是关于“梦”的定义问题。一般而言,有着真实内容并且十分清醒的思维状态不是梦;如果你硬要说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梦,那也无所谓,我们只需把梦区分为两种,一是不清醒的或虚幻的梦,另一是清醒的并且有着真实内容的梦。
至少我们已经证明:我此时此刻没有生活在不清醒的或虚幻的梦中。这就足矣,至于清醒的并且有着真实内容的思维状态是不是一种梦?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已经无关紧要了,留给语言共同体的人们去约定吧,那已成为一个如何约定的问题。
看来,关键的问题是此时此刻我否清醒。也许有人会说:你可以把反思做为清醒的标志,那我愿意把掐自己作为清醒的标志,其他人还可以把任何别的活动作为清醒的标志。
此话不错,完全可以。但你不要忘了,无论你用什么作为清醒和做梦的区别性标志,你都是正在反思梦,按照反思的标准,你都是清醒的。可见,反思是一个最具普遍性的标准,因此,它是最可取的标准,而其他标准都隶属于它。
我们不妨顺便讨论与此有关的“缸中之脑”的问题。
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他的《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缸中之脑”的假想: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
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对此,我的回答是:我现在正在反思我是否缸中之脑,说明我的头脑是清醒的,因而不是在做梦,至少不是虚幻的梦。我还清醒地认识到,我至少不是一般的缸中之脑,而是能够反思的缸中之脑,在我的脑中至少有一个可以作为出发点的千真万确的内容,那就是此时此刻我正在怀疑自己是否缸中之脑,甚至怀疑这种怀疑。那就足矣。至于清醒的缸中之脑是否缸中之脑正如清醒的梦是否梦,已经成为一个哲学上无关紧要的语词问题,我们大可不予理睬。
9. 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人物描述一下自己。谈谈你的举止、习惯、个性以及特征用语。你最终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 你喜欢这个人吗 ? 喜欢 ( 或不喜欢 ) 他的哪些方面 ?
答:陈晓平看上去是一个比较理性和文静的人,其实他的内心却像一团烈火,特别是在辩论的时候常常显得咄咄逼人。他认可一位好友对他的评价:
平时像君子,辩论像土匪。
他对于多数社交场合(特别是官方组织的)感到不适,更愿意“享受孤独”。他喜欢体育和音乐,更喜欢一个人思考问题。他常常在心中发问:这是为什么?经过一番思考然后说:我认为是这样的……。
我比较喜欢这个人,只是他缺少一些小机智,这使他在许多场合显得比较笨,让人有距离感。还有,他疾恶如仇的性格有时显得不够宽容。
10. 你怎样向一位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 ( 什么 )?
答:如果他能听懂我的话,那么,我就告诉他我是一个有理性、有意志和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如果他不能听懂我的话,那么,我同他一起生活一段时间,通过相互观察和理解学习彼此的语言,进而告诉他上面的那些话。如果我和他之间总是无法沟通和理解,那就只有放弃解释,各奔前程。
11.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 ? 为什么 ?
答:我不愿意跨进快乐箱。快乐箱只是让我产生某种快乐的幻觉,而实际上由于缺少活动却使我的身体发胖、虚弱,以致生病和早逝。我不愿意生病和早逝,所以,我不愿意跨进快乐箱。
其实,吸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快乐箱,由于同样的理由,我也不愿意吸毒。
也许那个快乐箱被设计得使我感觉不到病痛,也感觉不到早逝。但是,由于我已经能够区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参见关于是否做梦的讨论),我宁愿要较少的真实快乐也不愿要较多虚幻快乐。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人应当把真实性看得那么重要?我的回答是:既然我已经知道我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知道许多外部事物也是真实存在的,这样便有了真实世界和虚假世界之分。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而虚假的世界可以有无数个。我珍视真实世界的唯一性,更珍视我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真实的世界或真实的生活对我更为重要,并且是其他一切利益都不能取代的。
12. 一个好人 ( 一个不去作恶 , 只做分内之事的人 ) 必定会快乐吗 ? 换句话说 , 你相信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 ? 一个恶人——至少是最后——必定会受苦吗 ( 如果不会 , 为什么每个人还要力图做一个好人 )?
答:先答后一半。我不知道一个恶人是否一定会受苦,但我知道,如果我做一个恶人,那么,我一定会受苦。因为恶人一定会有坏名声。如果我重视名声(注意:不是虚荣),那坏名声会给我带来精神痛苦;如果我不重视名声,那么我便失去社会性,因而沦落为一只普通的动物,失去做人的资格;失去做人的资格,对我而言也是一种痛苦。总之,做恶人会给我带来痛苦。
再来回答前一半。我不知道做好人是否一定快乐,但我知道,对我而言,做好人至少可以避免做坏人所带来的痛苦。相比之下,我情愿做一个好人。
13. 你相信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吗 ?
答:不。在对人类有利的情况下可以杀生,特别是某些生物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时候,那就格杀勿论,如对引起禽流感的禽鸟。更有甚者,有时杀人也是可以的,如把杀人犯判为死刑。
14. 你是否曾经做过一个不牵涉别的任何人而完全只属于你自己的决定 ( 也就是说 , 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向你提出 , 不是因为你的朋友或电视、书籍、电影的影响 , 也不是因为迫不得已或过分受到某个人或某种情况的影响 )?
答:做过很多。比如今天我来上课没有乘电梯而是走阶梯。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不受任何人或媒体的影响,指的是不受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不包括事实观念。如果把题目理解为包括事实观念,那我承认我做出走阶梯而不乘电梯的决定,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因为我相信这个阶梯在我踩上去的时候不会坍塌,而这一信念又基于对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信赖。
有人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你对别人的信赖已经包含了对他们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即认为大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遵守诚信的道德原则的,这意味着你在走阶梯的时候已经受到别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不仅仅受到事实观念的影响。
我承认,在这个意义上,我今天走台阶也受到别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这表明,事实和价值时常纠缠在一起,然而,事实和价值毕竟不是一回事,正因为此,休谟提出的“是-应该”问题亦即“事实-价值”问题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表明事实和价值最终不是一回事,也为了表明我最终还是可以做出一些不受别人的任何价值观念影响的决定,此时此刻,我决定把右手举起;或者,我把眼睛转向窗外。
15. 自由总是一件好事吗 ?
答:不。违犯法律和损人利己的自由一般都是坏事。
16.你想要孩子吗 ? 为什么 ?
答:想要。因为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持久性甚至永恒性。
我希望得到永生,因此我想做个好人并得到好名声;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也想要孩子。
此外,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我的天性得到某种满足,使我从中享受天伦之乐。
关于要不要孩子的问题,书上引用了柏拉图《会饮篇》的一段对话(第50-51页),与我的观点是不约而同的。下面引另一版本的有关对话,以作比较或补充(引自《柏拉图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狄奥提玛:因此你不用感到惊奇,一切生物都有珍视自己后代的本能,因为整个创世都受到这种爱、这种追求不朽的欲望的激励。……想想你那些青年同胞的雄心壮志就行了,起先你会以为他们的表现可以用来推翻我的论证,但只要你记住人们的最大动力是对荣耀的热爱,那你就会明白我说得有多么正确了,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流芳百世”。他们爱名声胜过爱子女,为了出人头地,他们不怕千难万险,不怕倾家荡产,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中的每个人,无论他在干什么,都在追求无限的名声,想要获得不朽的荣誉。他们的品格愈高尚,雄心壮志也就愈大,因为他们爱的是永恒。(第251页)
苏格拉底:各位先生们,这就是狄奥提玛的教义。我对它心悦诚服。(第255页)
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