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海中,魂魄绕相从
——张金燕《海边的灰房子》品读
因为本人对新诗基本无感,即便勉强逼着自己“苦”学了好一阵子,也未学出什么样来,所以便从连山诗社微群中“蔫”退了。未料,曾经的新诗群群友、写新诗既写得得法得味,又令我较为歆羡的女诗人张金燕女史,突然给我传发过来一首她新近创作的《海边的灰房子》,并嘱我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评论。
实在说,对于张金燕(以下简称金燕)的要求或请托,我最初是颇有“抵
触”情绪的,因为,金燕此举,戳中了我的软肋,让我“不得开心颜”;也就是说,写新诗是我的弱项,虽经努力,亦未得入新诗之门。但我转而又想,若奓着胆子接下此活,对我来说,也不啻是一次新诗再学习的实践,于是,便不无忐忑地接受了《海边的灰房子》的“点评”任务。
海边的灰房子》篇幅不长,总计十五行一百四十三字(不含标点;电脑排版)。全诗依次写了“房子”的“豪华”、屋脊的高耸、外观的古朴典雅以贴敷于屋脊之上的绿如碧玉般的海带草的蓬松茂盛、它在大海涨潮后像浮雕一样屹立于海中的英气与雄姿,和最后“房子”在诗人心目中幻化成“巍峨青山”的壮丽形象。
纵观全诗,说的是,一个人和一座“海景房”的事,可谓“情节”简单,内容简明,叙述简洁,给读者的总体印象,是通晓简畅。然而,细细品读之后,却感觉除了“简明”和“简畅”,似乎还有一些“隐晦”与“含蓄”。这就是,“房子”之外,诗人所要表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诗人与“房子”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这“两问”的答案,诗人未做交代,也不可能直白道出,这就需要读者透过“语表”,通过语境,去做探析和推测。
记忆中,似乎是去年下半年至年底,金燕在其老家白马石,建了一座档次较高的新房。从其发于群中的关于房子的图片来看,房子样式新颖,也很漂亮,俨如中西合璧式的“豪美建筑”。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吃好喝好用好住好,已成为可以理解的合情合理的追求。但是,倘若只满足于物质的丰富和高档,而放弃了精神的充实与高贵,或曰乐作物欲的奴隶,甘为精神的乞丐,那人的动物性的的高度显现,势必完全遮盖或取代了人的精神性和人文性,而其存世的价值和意义,基本上也就荡然无存了!
金燕在职时从事何种工作,我无从得知,亦未做过了解。但她热爱文化、文学,并曾主办过文化性刊物。由此可知,金燕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并且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据此判断,金燕创作《海边的灰房子》,应该是其在想象中,构建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居所,且在“足够盘旋萦绕的空间”中,诗人可以像海子一样,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面朝大海,获得逍遥无待和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精神自由。亦可视之为庄子的“逍遥游”。当然,还可以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脱却檐下俗燕的安乐窝,在海天之间,迎风斗雨,战涛冲浪,充分享受搏击的快乐!
诗中的“华美豪宅”、“高高隆起”、“盘旋萦绕”、“石头墙体”“海带草碧绿如玉”“古朴典雅”“浮雕”、“屹立于海面”、“巍峨的青山”等词汇和意象,看似作者信手拈来,实则皆为诗人的“智慧设计”,是诗歌审美意蕴的形象表达,审美情境的精心创造。
附:张金燕《海边的灰房子》
我奢求的豪宅
岁月的沧桑
并没有侵蚀它的富丽堂皇
依然是我心中最华美的殿堂
石头砌成的墙体
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
像是只为我量身定制
给我足够盘旋萦绕的空间
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的海带草
绿如碧玉
外观的古朴典雅
像我的灰色褶皱麻衣贴敷于此
当海水涨潮,像极了一座浮雕
岿然屹立于海面,卷起千堆雪
于我,更是一座巍峨的青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