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词客《立秋》粗读浅析
近日,我的忘年诗友青花词客(本名郭建伟),在连山诗社微群,推出了其自由体新作《立秋》。因为工作繁忙之故,他很少在群里出现。所以,《立秋》的推出,除了几个与其较为稔熟的诗友,出来捧场,予以礼节性的点赞外,似乎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我想,此种情况也属“正常”现象,你平素不常露面,不关注他人作品,故他人对你难免“冷淡”。更何况,群内不少诗友,对素以近体著称而鲜少创作新诗的青花词客,毕竟有着相当程度的陌生感。
实言之,本人虽已年近古稀,并且也颇写了一些“新诗”,特别是在群内跟大流完成了几期同题作业,但终因悟性低下、思维方式固化、想象力较差和语言平庸、词汇贫乏等原因,未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能拿得出手的令大家称道的新诗来。我对自己“新诗”的定位,是自由体之“老干”。无论就诗的体式而言,抑或从个人曾经的职业经历看,我认为“老干”的定位,都是“恰如其分”的。
我虽不擅长新诗创作,但观察和体悟新诗的“门道”,却也能斗胆说出一二。在我看来,青花词客的《立秋》,写得颇为“另类”,不落俗套。他没有写人们常见的秋之凉爽,秋之肃杀,秋给人们带来的寒意(盖与实际上的秋意未显有关),而是着重写秋之热,写“热秋”之中,“丰收的信息已经存档”,这实际上就是表达对秋之丰登的渴望。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除了盼望秋的丰盈丰硕,他还能盼望什么呢?由此,我们对青花词客的盼秋之心,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除了农家子弟的身份,青花词客的另一个身份是诗人,一个常年漂泊在异乡的著名诗人。为了生计,他在外地打工已近六载,而他在某私企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也是相当繁重的。因此,在许多人想方设法躲避初秋的暑气,乐享室内惬意空调的时候,他却冒着高温,在生产一线奔波劳碌,搞采访,写稿子,编厂报,拍照片,做视频…忙得脚打后脑勺。借用他的诗句说,即“一切和秋同龄的人,已渐渐学会把燥热降低”。
在人们对秋的表述中,秋常常被视为“适合诗人说愁的季节”。青花词客正处在“与秋同龄”的年纪,可谓已经“识尽愁滋味”,但却没有按俗套来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不仅是因为,从季节的意义上说,他还没有切身感受到秋凉的滋味,而是当“有些人只是在年龄里感受立秋”的时候,他却在躬身“收割事业”。一个正值人生“秋季”的诗人,除了对诗的追求,对艺术的倾情,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又何尝不是切盼丰收“粮”满仓呢?
尽管青花词客在其《立秋》中,劝人们“不必期盼”,并言秋“总会如约而至”,但我揣度,基于前述的原因,他对家与国“金秋”的渴盼,应该是远甚于那些家庭安逸、生活优渥、衣食无忧之人的!
《立秋》
原创/青花词客
这一天
仅在字面上感觉到了凉意
那鸣蝉
依旧在歇斯底里的喊热
杨柳连衣服都没有换
空调仍然在加班加点
一个节气被人们忽略
这一天
我们还找不到什么特征
北风的脚步还在路上
但丰收的信息已经存档
等吧 不必期盼
那个适合诗人说愁的季节
总会如约而至
有关文字都在增多
继续无精打采的午睡
有些人
只是在年龄里感受立秋
有些人
只是低头收割事业
但一切和秋同龄的人
已渐渐学会把燥热降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