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消息 |
文化专访 | 安谅:诗酒的灵性跟长江一样奔腾不息
安谅,本名闵师林,上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经济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并出版著作三十余部,获萌芽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小说选刊》双年奖、最受读者欢迎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优秀作品奖、中国天水李杜国际诗歌节特别奖等数十种奖项。
安谅,六十年代生人,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他把文学称作“人生的初爱”,尽管工作繁忙,却一直笔耕不辍,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及其它样式的文学作品约600万多字,著作30多本。
被誉为“新时代哲思者”的安谅,擅长抒写日常生活和周遭事物,并从中发掘出哲理感悟与真善性情。他把自己的文学训练扎根于生活,将其比作“把时光的碎片连缀成一串珍珠”。
11月9日-11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六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酒城泸州举行,中外诗人、文学家、翻译家、文化学者、媒体记者等各界嘉宾齐聚,交流诗酒共论文化。本届盛会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中国诗歌学会战略合作,中国诗歌网、中国歌剧舞剧院、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中视华凯传媒集团承办。艺术周期间,记者对作家安谅进行了专访,请他聊了聊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及参与这次大会的感受。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文学在您生命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安谅:其实我很早就意识到文学对我的重要性,因为我很早就喜欢上了写作,它是我人生的初爱。当一个人还是懵懵懂懂的时候,他需要通过某一种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有的人找到了绘画,有的人找到了音乐,而我找到了文学。
记者:可以谈谈您的文学创作观吗?
安谅:创作源于投入的生活。置身于生活中,我的创作自然有着丰富的养料,只要善于用一个作家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那么将其提炼成一篇篇文章是顺其自然的。像我在新疆援建的时候,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也发现碎片化的时间有很多,像在路上、工作会议的间隙,都可以成为我思考的时间。把这些时光的碎片,连缀成一串珍珠,是对文字的训练,也是生活感悟的精华。
记者:您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高考语文卷中,这或许也是您跟00后甚至是10后的一种文学上的连接,您希望能给他们传递什么东西?
安谅:在创作中我希望能够立足于现实生活,直观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传达一些真和善的东西。其实不管是哪一种作品,悲剧性或者是明朗快乐的,最终都是为了体现一种人性的关怀。文学最重要的价值是在阅读的时候引发共鸣,在后来回味的时候,给人以力量。小时候我经历过很多事情,所以一直觉得人活着得有一种力量来支持自己往前走,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记者:您这次来泸州参加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安谅: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泸州,算是深切体会到了长江文化和诗酒文化的融合。我觉得诗和酒确实是不可分离的,它们都是很有灵性的东西,同时它们也跟长江一样有一种激情,奔腾不息。长江是诗的源头,是酒的源头,也是诗酒的汇合点,所以我觉得从这点出发,泸州创立出文化品牌,举办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是很好的创意。
记者: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的个性名片、遗传基因。您认为泸州应如何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凸显城市个性?除了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这样的平台,对于泸州建设世界著名白酒文化圣地,打造“诗酒名城”城市名片,讲好酒城故事,传播酒城文化,您有何建议?
安谅:我觉得在传播方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像开幕式上有诗歌和音乐、歌舞的结合,就启发到我们对于“诗酒城市”这个名片可以运用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推广,产生的影响会更大。不仅是音乐剧,也可以是短视频、电影,既然它是我们泸州的一个品牌,可以集全市之力,发挥各个部门各个相关单位的作用,来做好这方面的宣传,我觉得更有利于“诗酒名城”城市名片的传播。
记者:历史上,尹吉甫、司马相如、杜甫、苏轼、杨慎等文学巨匠慕酒而来,为泸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不朽诗篇。泸州的“尹吉甫文化”、“杨慎文化”等都有相当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对于泸州推动中华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播,您有何建议?
安谅:泸州的名人资源很丰富,关键是要将这些资源和城市文化相结合起来。比如我记得陆游也来过泸州,他在诗歌里对于泸州的描述可能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键的结合点去做传播。把名人资源进一步挖掘,并且用更好的方式把它展现出来,也可以邀请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名人来共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