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释读孝经

(2016-03-13 19:11:07)
标签:

文化

文学

文章

分类: 散文

已刊于2016年3月11日《联合时报》

谁来释读孝经

安谅

 

吾辈不孝,故常备一本《孝经》,置放于枕边,为的是每每念之、悟之,以恪尽孝道也。

其实,由《孝经》演绎的“二十四孝”,我学校读书的年代就十分熟稔。当时读及“卧冰求鲤”、“为亲负米”等故事,甚为撼动。随之年岁愈久,愈为其中的至诚至善的尽孝而感喟,在不断地自觉诵读之后,对长辈,特别是父母有了更多的敬畏和尊重。著名书法家程十发先生在世时,我曾登门拜访。他解读我的名字,就与我提及二十四孝的故事。他说的是闵子骞。可能是年老记忆缘故,他误把“卧冰求鲤”张冠李戴了,说成是闵子骞的故事了。但他一说,我就明白了,这位久经沧桑,也颇为博学的老先生是颇具深厚的国学底蕴的。他迅速将我与这古代孝子联系起来,也是对我一种鞭策。他还即兴草书了一小幅字“子骞之后”,让我倍感珍惜。由此,“闵子骞单衣顺母”的佳话更侵入了我的骨髓。我不知不觉中已承继子骞的衣钵,无论何时何处,勿忘尽孝。《孝经》上说,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乃孔子的得意门生。他早年丧母。父再娶,又生二子。后母偏心,对二子嘘寒问暖。冬天时,将最好的棉絮给了自己亲儿子,而将一把芦花凑合着偷偷地给子骞代为新棉衣了。子骞从不吭声,依然十分尊重后母,善待两个弟弟。但某天大雪纷飞,被经常出差在外的父亲发现了。他怒发冲冠,回家责问妻子。妻子丝毫不认错,又使他更加气急败坏,写下了一纸休书。小子骞此时却长跪不起,向父亲求情,他说,今天只我一人受凉,但没了母亲,那三个儿子都得受冻。留下母亲吧。

他的善行感动了父亲,也感动了后母,以后这个家庭其乐融融,幸福和美。我很为自己是子骞的后代而骄傲。子骞对后母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呢!

但吾辈真是不孝,父亲健在时,我没能很好陪伴,哪怕一次旅行、哪怕一次户外散步、一次畅怀碰杯……父亲突然病倒,我无暇守护,更无法悉心关照。父亲离世了,那种愧疚和自责才让我时常夜不成寐。这些年,我又远离上海,到了万里之遥的边疆。母亲,年事已高,她老泪纵横,却未能挽留我。想起她老人家我情何以堪?我只是一个平凡书生,与虞舜孝感天地相差十万八千里,又与“朱寿昌弃官寻母”无法比拟。我羞愧难当,不成尽忠报国大业,还未尽绵薄的孝心。

我还感叹的是,《孝经》及其“二十四孝”学校课本太少涉及,至今未有教科书一类的释读,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曾经考问一个中学生,他对二十四孝似有耳闻,却讲不出任何道道,让我良久沉默。尽孝是大善,尊老乃大德。自古以来,成大业者,无不孝道为先。孝乃中华民族之美德。有人说,看此人是否有德,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连亲身父母都不尽孝的人,还有何德?也有人说:如果此人真正重孝,再缺德也不会缺到哪里去!不尽全面,却也有几份道理!

这《孝经》还是要代代相传的。没人释读,就让我们上有父母,下有后辈的人用自己平常的善行去释读吧,这将是功德无量,也是福荫自己和子孙的最美丽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老邻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