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寓意
杨晓敏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处在一个高度集约的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成为文学作品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安谅开始发表小小说,题材广泛多样,视角独特别致,他的创作理念是:“我的小小说来自于平平常常的生活,这种创作不是简单的描摹,不是随意的编撰,她是一种萃取,用对生活的感悟,用对艺术的敏锐,用想象,也更用真挚,去发现,去构思,去咀嚼,去挥洒,进而一气呵成。”
安谅的小说语言不疾不徐,总是意犹未尽,多有留白,构思讲究精致布局,娴熟的叙述功力以及成熟的心智使作品凸现出难得的智慧含量与幽默元素。《舌头什么时候得罪了牙齿》巧用牙齿、舌头、嘴唇彼此的联系和互动,栩栩如生地模拟了社会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在三者中,牙齿显然位居主导地位,牙齿和舌头的关系类于工作中的合作关系。“他们相互配合默契,共同品尝饕餮美味,咀嚼、品味并一点点送进食道,他们也一起忍受苦涩、咸辣或是灼烫,而且往往舌头总是承受更多。”
牙齿和嘴唇的亲密关系就全然不用考虑信任危机,即便时有摩擦也从不过心,甚至可以一起承受命运的劫数。“甚或在悲伤奔突之时,牙齿还会咬住她,把她咬出血来。但这是他与她相依为命的象征。他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共同抵御人间有一种被称作痛苦的事物的侵袭。”牙齿与嘴唇的密切关系似乎可以用唇亡齿寒来形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如果仅仅用情感解读这种关系,似乎狭隘了点,我更希望这是在表达一种高层次的合作境界,有感情基础和共同的信仰追求。
作品采用了抽象拟人的手法,把一些复杂的关系简单化,让冲突变得更为清晰,平地波澜,让读者看得更为明白。抽象的艺术化的处理,使寻常的事情增添了更多的可读性。作品设计的情节带着偶然中的必然性,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再三品味,寓意深刻。
安谅善于在生活细节中捕捉稍纵即逝的心灵感触,于随意自然中提炼新意,从平淡惯常中寻求别致表达。《深夜来电》中的生活境遇,几乎人人皆有此经历,电话铃在静寂的夜里骤然响起,寒暄问候倒也无可厚非,让人忍无可忍的是那些平日里并不熟稔的朋友,此时电话里极力表现亲热和吹捧,其实只是在借别人炫耀自己。
明人对此虚浮的客套,既厌恶又无可奈何,毕竟人终归是要生活在充溢着人情世故的现实中。而一个女孩的切身经历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观念,也改变了明人的思维。女孩也曾认为那些趁着酒兴而来的电话是寂寞情感的宣泄,缺乏真情实意,甚至觉得酒后才被别人想起,心里会有一种被轻视的感觉。却不料,女孩子竟然在酒后深夜电话中被表白,男孩子坦言喝酒壮胆,原来酒后的深夜来电,还凝聚着一番深情。情节中所讲的情况,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多少曾遇到过的,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烦恼上,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冲突,也伴随着更丰富的情感传达。
作品情节和人物感受,仿佛完全复制了生活,信手拈来的生活素材,挚情婉约的叙述风格,令读者既有置身其中的切身感触,又有围观者的闲适心境,本是熟悉的生活阅历,却让人在熟悉的氛围中,读出了陌生的感觉,于是对生活琐事又多了一番新意的解读和体会。
安谅的官场小说,以现实为镜,另辟蹊径,对官场心理洞察入微,细腻的笔触游走于人物心灵,深入浅出,催人警醒,促人感悟。古往今来,素有用玉之质地比拟君子之德。《玉缘》讲述一个城市突然掀起玉石热,这倒也不足为奇,经济的发展必定带动人们物质及精神的需求。商人开店为盈利,就连包工头出身的刘大胖子,都在自家花园设置玉园,以石衬花,以花润石,将玉石玩出了雅致和品味。工商人员喜爱玉石,成为刘大胖子玉石店常客也没什么,正常消费抑或喜欢、收藏、投资,诸多可能皆有。而此类交易如若夹杂了钱权交易,尤其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那这就不仅仅是生意往来,而是触犯了党纪国法的原则问题。
作品巧用玉石买卖隐喻官场钱权交易,商人以利益做诱饵,看似漫不经心的买卖皆是一个个设计的圈套。属下怂恿局长光顾玉石店,其目的无非利益均沾,局长均能以与玉石无缘而作罢。后来在商人告发,属下被查时,局长的一番话更是意味深长: “不能随意搬石呀,老话说得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呀,还是要讲个缘。这个缘,有时就是原则!”君子之德,于此点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容易梳理,能够看得清楚,个人与群体之间,情况就变得更复杂了。官场是各种关系利益绞缠难解的地方,《玉缘》主人公的自我克制,背后则是对这种利害的清醒认知。洁身自好已经不只是一个品性,更是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诉求,违反者,必遭反噬。
《传言》描写的官场现象极具意味,官场最为敏感的就是职务的变动,往往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传言满天飞。明人就在升迁传言中躺枪了,老领导莫名其妙的祝贺,熟人意味深长的问候,同事旁若无人的询问,让明人不知所措甚至觉得冤,因为明人浑然不知传言的源头,并且深知传言的可畏。
明人的以静制动,似乎是对待传言最好的方式。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传言扩散的范围与影响力,只是在揭示官场的不正风气,其传言的杀伤力有时候真的不可小觑。且不说明人升迁有无希望,单说传言四起的始作俑者,关心只是一方面,其居心似乎也不排除捧杀的可能,于此足见官场人物的阴暗心理及官场的人心险恶。结尾的一折,更是意味十足。“一位领导曾找过明人,话里有话,说那些传言,是不是都出自明人之处,传言太多不好,说不定会把好事给搅坏了。”散淡的文字将官场人事刻画得入木三分,其无奈的情绪更是溢于言表。
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复杂,不只是简单的利益驱动,重要的还在于人心的难以控制。一些议论虽然并非空穴来风,却令人百口莫辩。个人的无力,也是群体的骚动。人心漂浮于群体舆论之上,由此变得身不由己。
《主席台上的聚光灯》讲了个表彰大会的故事。近开会,会场的灯光悄然发生变化,主席台的聚光灯明显微弱,而台下的灯光则骤然亮堂起来,于是台上人形象模糊难辨、台下人清晰可见。这样的反差让明人十分诧异,秘书长含蓄表示这是本市领导的风格所在,明人不解,于是请教身边的副市长,副市长及时将市长的理念搬了出来。“市长常常说,主席台的聚光灯不要太亮,那不是突出领导形象吗?领导要低调,让大家伙儿的灯光亮,我们在台上看得清群众,心里也更有群众呀!” 作者完全换了一个角度,避开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正面冲突,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关于灯光的细节入手,展开描述。人物所处的情况瞬间变得复杂,作为领导,位高权重,处在群众的审视之下,又变得谨小慎微。
市长的独到见解和群众观念不禁让明人心头一热,遂想起自己担任某单位办公室主任时,每每开会,主席台的聚光灯都是开到最亮,当然也不是想突出领导形象,而是冬日寒冷只为取暖。相形之下,领导水平和为政之心似乎一见高下了。明人会后不免向老朋友秘书长感叹市长的高明,老朋友却诡异地笑了,咬着明人的耳朵说:“你想想,这聚光灯太亮,主席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那领导们还能打瞌睡,玩手机?如果刚喝得醉醺醺的,也不是当众关公曝红脸吗?何况,这灯太亮,太热了,谁受得了……”
一席话顷刻间将官场人物的心理曝光于聚光灯下,作品没有冷嘲热讽的辛辣言语,只用了一个小小的聚光灯道具,就让官场人物的丑陋无处遁形,作品主题顿时犀利凝重。小小的细节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官场生态。
安谅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官场、商界、文坛等均曾深度潜入。他在写作上也是个多面手,小说、散文、诗歌包括新闻类题材,都操练得得心应手。他的作品文笔流畅,鲜活灵动,思想性与艺术品位俱佳,细微之处,文字背后都显影出现实生活的印痕,叩问并诉说着人生的深切寄托,颇值一读。
----名家名篇官场小小说欣赏之安谅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