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近安谅

标签:
转载 |
快到2011年岁末了,傍晚我正乘车走在路上,接到地区文联赵力的电话,邀我马上去喀什噶尔宾馆和鑫一号楼宴会厅参加由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闵师林先生举办的聚会。
有点不想去,一是不熟悉,怕无话可说;二是当官的,怕人家端架子。赵力没等我表态,只扔下一句:“一定要来,等你了!”便挂了电话。
来到大厅,已有四五个友人围坐一起。见我进来,赵力马上向坐在沙发上的一位敦实的中年人介绍,他热情地站起来,和我握手,镜片后面的眼里全是谦和与真诚。
赵力突然想起了什么,按着我与他的肩膀对我说:“这就是闵师林副总指挥,不但是官员,还是文人,笔名是安谅,你们还是上海浦东的老乡哩!”顿时,我看着他,他看着我,都是一脸的惊喜,两只手握得更紧了。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安谅对我说,浦东这几年变化很大,真的是有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感觉。此时,我已经对他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冲动,接二连三地询问关于家乡的一些事情,安谅兴致很浓有问必答,言语幽默风趣,并问我何时进疆,多少年没回家了,家里还有什么人,完全是亲人之间无话不说的倾心交流,没有生疏感,没有距离感,有的只是老朋友心与心的交融。
乘着安谅与别人说话的当儿,我仔细打量着他,中等身材,结实而微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四方脸,厚嘴唇,很一般的轻便装,外貌给我的印象蛮不错的。
等到上座,安谅致祝酒词,没有半点哼哼啊啊的官腔,只是说他喜欢文学,喜欢写字,今天难得有空,就邀了喀什的文人来此一聚,算是送旧迎新,也是一次与大家相识结交的机会。话音刚落,掌声已经把他包围,他笑着说,今天招待大家的不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白酒,只是上海、绍兴一带通饮的黄酒,不贵,也好喝,大家品尝品尝,暖暖胃。
我曾见过不少当官的,全是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一副神圣不可冒犯的样子。你要敬他酒,说几句客套话,可得想好了,仔细斟酌,千万别说错了。即使这样,有的也只是坐着,等到看你一饮而尽了,他才沾沾嘴唇,意思意思,你还不敢大声嚷嚷。当官的致祝酒词大凡也是政治味儿十足,从国际讲到国内,再讲到当地,形势、目标、任务,我们应尽的责任云云。
不一样的是,安谅虽官至厅级,却没一点官味官腔,交谈更是随心所欲,心里咋想嘴里咋说,真可谓痛快之极。他喝酒很豪放,一如他的性格。席间他也说,大家也说,别人说时,他会专心地听,还不时地微笑点首,表示赞许。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十几个文化人心情都很舒畅,笑声、掌声,甚至尖叫声不绝于耳。
交谈中,安谅讲得最多的是文化、文学创作以及国内一些知名作家的近况,他自身的文学之路和一些文章的写作经过等等。轻松而愉悦,很对大家的胃口。
谈到他创作的一首歌——《你还有多少童年的朋友》,安谅显得有点激动:“这是我喜欢的歌,洪启作的曲,我先给大家背诵一遍,再唱给大家听,不知行不行?”赢得又一片掌声和喝彩声。安谅朗诵完后,果真把这首歌唱了两遍,略带青涩的歌声深深拨动了大家的心弦,差点都要掉下泪来。
回到家里,我靠在床头,认真捧读安谅赠与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国作家看世博》,另一本是他的散文集《寻找快乐的圣境》。
结识前,我对安谅这个名字似乎还有点印象的,他的著名小说《阳台上的微笑》也曾拜读过的,但对“闵师林”这个名字却真的陌生了,只能怪自己,孤陋寡闻,不知南北东西。其实,他的作品真的蛮丰厚的,除了一些经济类专著,如《新世纪的攻坚》、《城市土地在开发》外,还有报告文学集《长路,奉献给远方》;散文集《寻找幸福的感觉》;诗歌集《心灵的驿站》、《心灵的飞翔》以及微型小说集等等。
《寻找快乐的圣境》是安谅的第四本散文集,里面收集了他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近百篇随感文章,一律的短小精悍,林林总总的事情,五味杂陈的感受,行文自由活泼,无拘无束,用他的话说,就是“检阅我的真实的心灵世界”,也让大家品尝自己“一树的思想的果实”。
已到了凌晨两点,我依然兴致很浓地欣赏着、回味着、思索着他曾有过的生活痕迹,以及用他的睿智,用他的目光,用他的心血写就的每一个文字。从中受到熏陶,打开心门,得到感悟,有所教诲。
我不太喜欢长篇巨著,除非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红楼梦》、《聊斋志异》那样曲折生动的情节。也不太爱看那些叙事中夹杂太多评述的说教文章。读安谅的这本散文集,心里一直是轻快的,没一点负担,没一点包袱,每一篇文章,都有具体的人和事,都有他自己言简意赅而又十分精到的感受和评判,虽然只是蜻蜓点水似的几笔,却淋漓尽致地坦露了内心的喜怒哀乐,让读者与他一起喜、一起怒、一起乐、一起思,难怪大学者叶辛评论说——“写作到了他这一状况,也算是上了境界了。”
我常与一些喜好散文的朋友闲聊,说到写作的题材,有时人就犯愁,有些江郎才尽、捉襟见肘的感觉。看过安谅的散文集,你就会从中受到启迪。他的文章思想深邃,视野开阔,题材广,素材多,一个人,一件事,一则短讯,一段往事,一首歌,一条马路,一扇窗,一声问候,一点缺失,一间样品房,一段陋巷,一点崇拜,一次疏忽,一对恋人,一次聚会,一场流星雨……都可信手拈来写成文章。正因为如此的有心,如此的热忱,如此的勤奋,1983年开始写作的他,2004年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已经有了十余本著作,获《萌芽》报告文学等多项大奖。
安谅是十分热爱生活的,从他的言谈举止或是文章中可以看出来。在上海,各方面条件很不错的,但他并不安于现状,而是以火一般的热情,投身到浦东大开发的浪潮中,秉公办事,坚持原则,关注民生,把老百姓的事挂在心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喀什成特殊经济开发区后,他又独自一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边陲,担当起支援新疆的重任。正是这颗爱国心、一腔报国情,使他对生活有了深深的爱恋,对周围的一切有着更多的观察和深度的思考,并随时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盼望人人都能从心灵深处开出真善美的花来。从这个层面看,安谅不仅是一个称职的官员,更是一个大众喜欢的文化人。
有几句话可以把他概括得很精彩:为官不傲,从文不矫,做事不挠,待人不妖!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安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