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卓越的人生之基是什么?------- 清一课堂侧记一
(2013-03-19 10:58:59)
整理:刘明慧
题记:一个人在平凡和卓越面前,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后者。可从古到今,卓越者却少之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追求卓越的人究竟需要懂得什么样的秘密才能够实现呢?
阳春三月,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贞静楼”内,今日学堂校长清一,面对全体明德女塾的女孩子们,揭示了这个秘密。。。。
大家知道我在深圳讲过经济学,其实真正要把这堂课讲好需要1-2周甚至更长的的时间。因为深圳的人比较急,所以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给他们了,这样对他们好不好呢?
其实好处并不多,因为他们根本拿不走,这样讲只对会细细分解的聪明人的才有用,而这样的聪明人极其稀少。
大家要记住一个原则,学的多并没有用,并非浓缩的就是精华。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如果我告诉你们,把道德经5000字都背会就好了,这对你们有用吗?没有!因为你们理解不了。你们看几年可能还不如我给你们讲解一遍得到的更多,用处更大,是不是?这就是差异
前些天,张钟瑞问我一个问题:“刘静慧闭关出来后会是什么样子?”
我说:“等她出来的时候,她的写作能力应该会比你们在坐的都更强一些。她的思维能力也会更强。同时心理和个性会改变,甚至英语能力也可能会有一些提高。”
张钟瑞大惑不解:“她这一年不是不学东西吗?为什么会更强?”
是啊,这半年你们可能也会学很多东西,为什么她会更强呢?因为她闭关期间不是不学东西,而是学很少,但很精的东西。
打个比方,如果一年让你开10万公里,你会开到哪里去呢?
“可以开到全世界去!”同学们答。
对!我们绕地球一圈只有4万公里,你可以开着绕地球2圈半呢。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有人每年开车10-15万公里?却就在一个城市里面转?你能不能用的士司机开车的距离长短,说明他就更有见识,有学位,能这样评价吗?
这就是国际学校的毛病,也就是小兰研究的耶鲁大学有两千多个课程,学生虽然学的很多,但是思维不一定能够提高,心性没有提高,等于还在原地转;无非是增加了熟练度而已,深度并没有增加。
你们已经发现了,三个小助教在参加培训的时候,发现这些大人们的思维不见得比助教更厉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人们就是的士司机,他们一直开车,走了很多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从深度挖掘,而你们呢?虽然来学堂的时间不长,但因为我在引导你们,一直往一个方向走,所以将来要超过大人是很容易的。你们中绝大多数人会在18至20岁的时候,超过大多数中国那批还比较优秀的人,你们将是最优秀的一批人。
要想成为这样的人,前提是:你们必须能够确定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们不能确定目标,只是笨蛋一个。这就是经济学原理,如果我要开车10万公里,最重要的是要装一个什么东西?要装个导航,确定要去哪里。而不是开车逛着看,逛到哪里是哪里。人生相当与一笔投资,正常人一生只有几十年,不正常的人可能活的更长一些,当然也可能更短。
这几十年你们能够得多大成就,取决与你的方向,取决于你的目标。
根据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有3%的人有明确的长期的目标,有10%的人有明确的短期目标,剩下60%的人有模糊的不明确目标,27%的人没有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很容易判断,你问他将来能干什么?他会说: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吧,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大家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吧。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27%的人。如果你问体制学校的学生,他会说以考大学为目标,因为别人都这么做,家长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种人占27%。
20年后,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再去调查这些人,结果发现27%的人生活在最底层。过的最辛苦的生活,有的还要靠救济。60%的人比最底层的人活的稍好一些,他们属于中下层。10%的人生活在中层,管理层。3%的人是领导者,决策者,是制定方向,制定目标,制定战略的领导型人才,他们的事业最成功,生活品质最高。
你们认为自己是那种人?
同学们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10%的人,也有几个认为自己是3%的人。
校长笑了笑,接着说:认为自己是10%和3%的人有可能是在撒谎,你们到底是不是还不能确定,我们来考验一下。
校长说:“小兰,你的目标是什么?”
小兰:“我的目标是老师!”
" This is a job ! 而非目标。目标并非一个具体的职业,固定的东西."
"啊?"小兰愕然。
“请注意,老师分很多种,有大学、中学、体制内、体制外,国外老师、国内老师。你说是老师,是哪种老师,你的目标是不清晰的,是模糊的。”
“做今日学堂的老师,算是清晰了吧?”小兰赶紧说。
“学堂的每一位老师也都是不一样的。白老师与侯老师会是一样的吗?你究竟要做哪种类型的老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老师?这些你都要思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