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每个人都是百万宝贝,请善待每一个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
(2012-06-16 10:53:31)
标签:
转载 |
每个人都是百万宝贝,请善待每一个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
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位家长述说的孩子的真实经历。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头疼的“差生”,生活毫无目标,学习没有热情,会顶嘴、会对着干、会离家出走……在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她写出这些回忆:
“因为想早点送他上幼儿园,让小伙伴和老师分散他对我的依赖。可他每天早上和我告别的时候都哭,我走了他都不进教室,坐门口小凳子上说等妈妈来接,老师说不动他,气得狂怒、吼叫,揍没揍他我不知道,(我躲在大柱子后面,老师以为我走了),这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
上小学了,我们让他进了一所重点学校,班主任是我们的朋友,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爱,所以在一、二年级时他非常地努力,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凡事都追求完美,那时候的他是有荣誉感的。
但接下来的一件事改变了他。数学作业本每天要字迹端正,并且全对,可以得到一个苹果贴纸,集齐10个可以换一颗星星贴纸,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大家的星星擂台。孩子存了20个“苹果”跟老师换“星星”,老师说今天没带,明天给他,并收走了“苹果”,第二天孩子问老师,还是没带,第三天再问老师,老师非但没意识到自己屡次失信于孩子的不妥之处,还恼羞成怒:“你学习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星星’?”孩子回来哭了,后来我让他作业写端正点,有奖励的,他就说“没用的,不要了”。从此他用不好好上数学课,不好好写作业来表示对老师的不满。但其他方面表现都是好的。
他的小学老师会给一些不乖的或家长没打点好的孩子取绰号,或当着大家的面嘲笑他,叫大家不要和他玩。学生字写得不好,就撕掉整本作业本,让孩子重写,经常对孩子说些侮辱性的话,还甩孩子巴掌。有一次因为一个孩子画了一张对老师不敬的画,他老师一整节课都没上,一直对着全班骂、发牢骚。
老师总对孩子们强调:“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不用辩解也不用反驳。”别的孩子能做到在老师面前顺从,背地里给老师取绰号、诅咒。我孩子做不到,他的不满和不服气都写在脸上,因此他在学校的日子就不好过。
有一次,一个女同学考不好了,老师让她站在黑板前,叫她:“哭,使劲哭,哭不出来就别回家。”叫全班监督她,看她到底能哭出几滴眼泪,少了不许回家。
低年级的时候,孩子揣着对老师崇高的敬意,言听计从,长大一些了,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老师的行为就产生了疑问,他总问我:“她是老师,她为什么这样?”
所以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我造就了现在的孩子。在他有破坏的情绪和行为时,我们都没有做积极的引导和分析,而是说教,压制,然后用同样的负面情绪对他。如您所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这个因是在他2岁之前就种下的,恶性循环,以至于结了这样的果。
现在的他心里有座防火墙,可能是一直以来受到的批评和指责太多,只要发生什么,谁找他谈话,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你们又会说我错,你们都是那样看我的,他内心就封闭起来,让人感觉走不到他的心里去。”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知道各位读者有何感受?作为一名老师,我对故事里的小学老师感到耻辱,对孩子成长中面对的这些遭遇感到痛惜。这个故事分明让我看到典型的“差生演变三部曲”:
第一幕,每个孩子都带着极高的成长热情和学习兴趣进入学校,并且因为孩子天生对老师的敬仰和信任,以及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渴望老师告诉“你真棒,真是好孩子”,孩子会表现出极强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做每一件事都会竭尽全力,那股认真劲和投入度不输给大人;这时的孩子就像一个破土而出的幼苗,渴望的便是尽力往老师告诉他的方向长,希望早点成为一棵大人眼中完美的大树。
第二幕,新生的幼苗有着十足的长劲,但同时也异常脆弱。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扼杀热情与生命力的剪刀。就像故事中,孩子为了星星而不断超越自己,却也因为老师失去耐心的责骂还放弃了数学。由于孩子对老师全然信任和信服,因此老师的话语就给孩子的整个世界定下了基调;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就在老师的言行举止中慢慢形成。可惜这个故事里,孩子形成的是“没用的,不要了”这样消极、否定、逃避、暗淡的世界观。往往类似的场景发生几次之后,孩子的彻底失去了原来的活力。不过如果这个时候有细心的家长在旁边好好引导,孩子很容易跨过这个雷区,也会建立起一生受益,积极健康的世界观。
第三幕,随着慢慢长大,孩子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对周围的人和事也有越来越多的思考。如果说之前对老师的言行只是感到被否定后的伤心和难过,那么现在孩子对老师言行的感受则是不服和愤怒,比如孩子会说:“她是老师,她为什么这样?”因为有了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立场和选择,这时他不屑与任何他看不惯的人合作,哪怕是老师和父母;但由于此时孩子还没有成熟的思维,他无法对这些人的不对行为做出合理的应对,更没法为自己接下来的成长做出更好的计划,因此他只能关闭自己的心门,以消极抵抗不合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大人称此为“叛逆”,其实它是孩子无助的求救。而这个时期,只有能够走入孩子内心的人才能帮助孩子重新唤起新的成长热情。
当这位家长第一次回过头清楚的看到这三部曲时,表达出这样的感悟:
“本来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受害者,是孩子把我变成这个样子,是孩子让我们的生活变成这个样子,这几天,回想这些片段,才发现,其实孩子是个受害者,我和他爸,还有他学校的老师也在摧残他,我们用残酷的语言对他的人格进行践踏,让他觉得自己笨,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他无法从自卑中解脱出来,他的信心在老是不如别人的氛围中一点点消失,一直得到的负面评价,使他自暴自弃,他对生活已经麻木了,他对一切有荣誉的事情已经无所谓了,他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对于他来说,活着就是活着,没有目标没有希望地活着。他很不快乐。”
于是,当三部曲落幕时,台下却没有任何掌声,有的只是一声叹息。叹息孩子在他心灵最敏感最脆弱的时期,因为老师的言语而蒙上的阴影,将成为他一辈子的障碍;叹息家长并没有向失职的老师表达出自己的抗议,而是选择用沉默来“原谅”老师,用行动来配合老师,让这些老师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更叹息因为没有被反对,这样令人痛惜的故事现在依然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学校里,每天依然有无数“差生”经历着这一切。
二,
和孩子们聊天,谈到以前体制学校的经历时,除了个别外,大多孩子都说自己曾经遭遇过的类似经历,只是程度不一。我仔细观察过,发现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刚来学堂时心底的恐惧和不自信格外明显。比如在课堂上,他们回答问题很犹豫,想说但又不敢举手;听到写作或者英语时,脸上畏难情绪很重;生活中,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直视老师,不敢微笑;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太长时间没有获得过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很不习惯被表扬;当我无意间因为他们的行为夸奖他们时,他们竟会本能的表现出“受宠若惊”的表情,而且头会不自主地往后躲。这些细微动作的背后,藏着的是一颗何其敏感的心!
但如果想要孩子以后正常成长,走出这个阴影极为重要。他们需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和独特,而且自身的价值与老师说过的话语没有任何关系。老师不能成为他们命运的决定者,自己才是。
因此,引导孩子们走出来时,我告诉他们:每个人,不论高低贵贱,不论性别,不论大小,来到这个世界时,都带着一百万的存款。这笔存款就是我们的潜力,代表着我们的价值,代表着我们的完美;它是上天的赠与,它保证这每个人可以有资本完成他想做的任何事,而且它就存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百万宝贝。
但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忘了这笔存款,同时也就忘了自己的价值与富足。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尤其是看到自己这么小,什么也做不好的时候。这时,我们便希望周围的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来鼓励我们,并且渴望听到他们说我真棒。因为我们觉得他们都是很厉害的人,如果他们说我很棒,那我一定就很棒。这样我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价值。因此,为了得到他们的肯定,对于每件他们叫我们做的事,我们都全力以赴。
每天的生活都充满目标和希望,那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
但正是因为我们怀着极大的希望,我们也遭遇到极大的失望,就在他们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最怕听到的便是他们的否定,因为这让我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但当不断听到他们的否定,不断地听到他们说“你错了”,不断听到他们说“你怎么这么笨”时,我们真的以为我们确实是毫无价值的:我们什么都做不对、做不好,甚至我们想要他们高兴一些都做不到。于是,我们也开始否定自己,放弃自己,自暴自弃,彻底忘了百万宝贝的身份。
但是我们需要坚信的是,我们的潜力是上天恩赐的,永远存在于身体内,绝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判断而被抹杀;谁也抢不走我们的存款,也没有任何话语能掩盖这一事实。老师能否认你的潜力吗?不能,她所能做的最多就是给你贴个坏标签而已。但这个标签下面,你的潜力,你的存款不一直还在吗?你需要被这个标签骗到,而忘了下面的存款吗?有了这个信念,我们的生活便有了力量和信心,我们会时刻忠于自己,再不会放弃自己。毕竟,没有谁甘愿放弃自己,也没有谁甘愿接受自己毫无价值。
而现在对你们来说好消息便是:我们本就不需要放弃,我们有资本,我们都是百万宝贝。
三,
孩子们听的很认真,尤其是刚才的话让他们回想起当时自己的心境,想起自己当初就差点这么放弃自己时,更是心底涌出一股能量,显现在他们的眼神中。我停了下来,等待他们进一步的反应。这时他们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每个人真的都是百万宝贝的话,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富有,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厉害呢?
很简单,首先,虽然每个人都有一百万的存款,但有的人相信自己有,有的人不相信。相信自己有的人经常会说:“别人能做到,我也可以。”不相信的人会说:“他们就是命好,我怎么能跟他们比。”于是前者就越来越富足,后者因为都不相信自己有,也就相当于没有了。
其次,在相信自己有存款的人当中,有些人取用出来的钱多,有些取用出来的少。取得多的人就表现为了更厉害的人,取用少的人就表现为了相对差劲的人。而只取用了一块钱的普通人,与取用了一万块的“天才”相比,自然就显得不是同一类人了。但这还是不能改变他们都拥有一百万存款的事实。
孩子们很聪明,接下来立马就问:如果我真的有一百万的存款,那要怎样才能多取出来钱呢?
存在心灵深处的存款就像置于高处的苹果,你需要踮起脚尖,或者干脆让自己长高才能拿得到,而且长得越高就拿的更多,也更方便。因此,取出存款的方法就是提高自己。
但人在提高自己的路上有两个障碍因素:恐惧和懒惰,它将人和他的存款分隔开来。因为恐惧,人不敢去尝试,只会将自己缩成一团,从而失去了超越自己的机会;因为懒惰,人不愿去付出一点点努力,只想安于现状,从而失去了改变自己的机会。
恐惧的原因很多,因人而异,比如恐惧失败的结果,恐惧尝试的过程太难,恐惧别人的眼光和嘲笑……不过基本上都是周围的人和环境所影响的心理产物。为了保护自己不被这些所恐惧的东西吞噬,人干脆就固守原地了;懒惰的原因则大都相同,表面上怕苦怕累,根子上都是缺乏训练。
厉害的人都明白这些,因此他们时刻都注意克服这两点障碍,时刻都不放松去提高自己。当他们提高的越多,他们在各方面就越富足、从容;实际情况是他们把越来越多的存款取用出来了。
这一点,你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印证,看名人传记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每个名人的成长故事都是一个训练自己,克服障碍的过程,即使是被称为“天才”的名人;
同时,你们也可以从电影《百万宝贝》里找到印证,女主角玛吉已经34岁,在大众的判断中不可能再走上拳击赛场。但她用坚定的意志和刻苦的训练向所有人证明:年龄和别人的看法都不能改变自己是百万宝贝的事实,她也成功取出了存款,成为名符其实的百万宝贝;
另外,你们还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印证:当你们通过认真上课,积极的思考回答问题、辩论、写文章来训练大脑,你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富足;当你们通过阅读、欣赏、背诵,你们了解的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富足;当你们通过细心的整理内务、种菜、做饭等劳动,你们的生活能力越来越强,生活越来越从容;当你们通过努力的练功、爬山、徒步、健康饮食等来训练身体,你的身体越来越健康,运动越来越从容;当你们在这样的环境,每天和同样在提高自己的伙伴生活学习在一起,每天感受在进步和快乐,你们的心也越来越富足。你还是你,人没有变;但你们证明了你们不是过去的那个标签,你们将潜力取用出来,慢慢走在成为真正的百万宝贝的路上。
孩子们听到这里都很开心的点头,回想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喜悦与自豪绽放在脸上。
现在轮到我问你们问题了:坐在我面前的百万宝贝们,选择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百万宝贝,还是做一个只有空头支票的假富翁?选择做一个意志坚定的勇者,还是做一个被恐惧和懒惰打败的可怜虫呢?
孩子们都信心满满地说,当然是百万宝贝,我们不要浪费自己的存款!现在,我们更有信心在每一天的生活学习中打败恐惧和懒惰了。我们愿意用踏实的行动来提高自己,将存款一点点取出来,不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我想,
帮助孩子找到心的力量,那份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力量,远比单纯鼓励更有力量;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比认识外在世界的真相更有价值;
帮助孩子成为自己,远比让他们成为我们期望的人更有意义。
四,
仔细阅读了家长的信,也跟全班孩子聊过了,接下来便是对故事主角的引导了。但从孩子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身经百战”,内心不但封闭,而且麻木了。一般的话,无论硬话还是软话,说教还是批评,估计都起不了作用。那么找到能引起他兴趣的话作为切入点是关键。考虑到孩子是男孩,同时回想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他的一些细节,我开始试着与他进行交流。
“今天随便聊聊,就跟你讲讲张校长的故事吧。当初,张校长卖电器从零起步,一点点在竞争激烈的武汉市场站稳脚跟,几年的时间便成了武汉第一,被松下公司赞为商业奇才。很多同行对手见到张校长的成功后,便派人到店里偷学,把今日电器的主打产品的信息都摸清楚,甚至将广告宣传单页带回去模仿。然后这些对手就用张校长的方法来卖产品,有些价格甚至更低。虽然了解对手这些违背商业道德的做法,但张校长没有跟这些对手纠缠较劲,甚至都没有说什么。而是关注于自己,明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然后不断变换商业手法,让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跟在后面模仿的对手,反而因为张校长的变化太快而‘疲于奔命’,弄得自己什么特色都没有,活脱脱一个‘四不像’,结果自然经营不下去。这便是张校长的传奇商场故事。
同样的事情继续发生在张校长和武大之间的故事里。当时张校长是武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却也因此成为最不受武大领导欢迎的职工。为了和谐,武大取消了张校长的课,让他没法再继续给学生讲课。面对学校这样的决定,张校长同样没有去争辩什么,而是选择离开武大,专注于今日学堂的教学。结果学堂越来越有名,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进去张校长的学堂听他讲课。至于武大,后来希望请张校长回去做院长,虽然张校长的职称只是个讲师。但张校长没有回去武大,而是选择就做今日学堂的校长。
后来张校长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面对别人的愚蠢和不齿行为,你不要用跟他生气较劲,那不值得;你需要做的仅仅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卓越,用事实来证明他的愚蠢和失败。
因此在这两次经历中,你看到张校长始终秉持着这一原则,始终关注自己,明白自己不受任何人限制,于是他有今天的成功。诶,你觉得你跟张校长的差别在哪呢?”
孩子若有所悟,但没说出什么。
“你跟张校长的差别就在,面对别人的不好的行为,你会选择较劲,而且是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去较劲;而校长绝不会这么做。想想你的做法挺笨的,一个挺好的学生,却因为数学老师的不守信,而跟他较上劲,并期望用不配合她的方式来报复她。你觉得能达到目的吗?这样的结果又是什么?
结果正是你现在所得到的差生的评价,以及你不开心的生活。我猜那个老师几年后看到你的状态,心里只会想‘我早就知道你是这样的笨蛋,我当初的做法是对的。’而这似乎不是你想要达到的报复的目的吧?所以,你将自己做成人肉炸弹想去炸她,不但没炸着她,还把自己赔进去了,而且还称了她的心,让她拍手称快。我不知道对此你做何感想?想这样么?”
孩子从没想过这些,听了后愣了,直摇头。
“如果是张校长,我猜他的做法一定是忽略这种他看不起的老师,然后努力提高自己,超过这样的老师,让自己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让这老师再次看到他时内心只有惭愧的份。好像这样做,不但可以达到你的目标,自己还大赚了一把:因为这个老师的刺激,我反而取出了更多的存款。”
孩子听了表情有些复杂,我停下来。过了一会,他问“这样需要多长时间?”
“要达到让你的老师惭愧的目标,你只需要改变你的精神状态就可以了,几个月就可以。其实学期初的时候我跟你说‘你可以有新的生活’就是这个意思,在学堂学习一个学期足够你放假回家时自信满满了。不过你一直没有真正的意愿,因此也耽误了不少时间。好了,现在你已经看到自己曾经的愚蠢了,那么你接下来的选择是什么?继续牺牲自己来表示抗议,还是用自己的卓越来证明她的愚蠢,你选哪个?”
孩子思考了一会后选择了后者,说以前从没想过这些,但今天听了后觉得清醒很多,并希望告别过去愚蠢的自己,展示新的身份。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做一件事或坚持某个行为一定是有目的的,哪怕是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行为。拿这个孩子来说,他让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一团糟,看似毫无意义,其实他是期望用这种方式去气老师和家长,以达到表达自己不满,报复对方的目的。这个时候,帮他看清楚他选择的这条路无法帮助他达到目标,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他自然就会被触动,从而放弃原来的方式,这就是破旧。之后,再给孩子指一条可以达到目标的明路,并让他明白这条路为什么可以成功,同时用张校长的经历给他信心,他就会慢慢走到新路上来,这就是立新。
总的说来,这次交流就是让孩子在内心开始转变,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接下来,就是帮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学习中一点点丢掉以前“一无是处”的旧身份、旧思维方式,鼓励和提醒他时刻去展示出新的身份,百万宝贝的身份。但毕竟旧习惯是多年固化的结果,因此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在心理行为上一点点的修正,一步一步让孩子通过他看得到的进步来获得信心和动力,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家长耐心的引导,这里就不细说了。
现在这位家长通过反思,也明确了自己以后想要展现的身份,她这样说道: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也不会那样做了,希望能找回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我觉得以下是我们需要做的事:
一.等孩子回家后,我和他爸要向孩子道个歉,坦陈我们的不足,并希望得到他的谅解;
二.我要考虑安排什么能让他体会他的价值,别人对他的需要,或做什么让他体验到成就感;
三.要和老师多交流,发现什么案例或文章可能帮到孩子的,就及时分享,看看有没有值得借鉴与启发的地方。”
在此,祝福这位孩子和家长,祝愿你们早日找回自己百万宝贝的真实身份;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别忘了孩子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恰好来到了你身边,请善待他(她)。
相关文章:学生体悟分享——从《百万宝贝》中坚定自己选择的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