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今日学堂二班家长的回馈
在2010年的夏季,我们给孩子选择了一条非传统的教育之路:放弃近在眼前免费的义务教育,前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小镇求学。时光飞逝,转眼孩子在学堂学习和生活将近有两年了。
一直以来,身边的亲戚朋友和同事对我们的“另类”感到疑惑和不解,更多的还是好奇:学堂到底有什么好,让你们舍得花费这么多钱,让孩子离开父母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今年4月份,有个亲戚专门打电话问我:孩子在学堂学到了什么?我一时语塞。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和考试,关注的是课业成绩和特长,比如语数英成绩和琴棋书画特长等。如果我回答说,孩子在学堂不学国家义务教育的课本,不学数理化,只学做人、做事,经常看电影,出去玩,有时还几天不上课,就搬沙子或扫厕所……,真怕她一下反应不过来。
是啊,孩子在学堂学到了什么?这也是我们家长一直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孩子这两年一路走来,身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大概就是问题的答案吧。
变化一: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上学堂前,孩子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独立能力比较差。去学堂以后,过的是寄宿生活,生活上没有了依赖,慢慢地学会拆洗和晾晒自己的床单被子以及衣物,学会挂蚊帐、铺床、叠被子,整理自己的内务,还负责班级卫生区域的打扫。在学堂,孩子在食堂的厨房里帮忙做事,学会了很多生活小常识。有时搬柴火,剥豌豆,削慈姑和土豆;有时学种菜,清理菜地拔蒜苗,给豌豆爬藤支杆子;有时学包饺子、煎饼子和炒菜。孩子告诉我说,妈妈,我现在才知道芋头原来不是长在树上的;妈妈,我现在能分清葱和蒜了;妈妈,我现在知道了,豌豆是这样剥的,慈姑那样削的,和削土豆皮的方法还不一样……
2011年1月5日钱老师在总结中写到:“在做事方面,孩子在班上比较突出,被大家封为‘金牌’。体现在:如果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如常规值日时,能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很少扣分”。
2011年11月27日孩子在周总结中写到:“星期六,我们去采野菜做饺子,做饺子的原料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组做了煎饺,我们给没有的人都吃了一个,感觉很开心,因为我们付出了”。
2012年4月21日放假回家的火车卧铺上,不睡觉的时候,孩子自觉地把自己睡的被子叠放整齐,与其他铺上乱七八糟的被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每次放假回家,孩子都能积极地帮忙买菜、做饭、洗碗、扫地。我和他爸爸上班不在家,孩子和外婆在家里和面、擀皮、包饺子、煎面饼,我们下班回家吃他做的饺子和面饼,连称好吃,好吃,孩子特别高兴,我们更是高兴,因为我们的孩子开始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了。
变化二:学会珍惜,懂得节约。
过去在“再穷不能穷孩子”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家孩子的衣食住行从不含糊,家里的玩具成山,衣服满柜,吃的玩的花样翻新。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只要他喜欢的游戏项目都玩个遍,每次花费不少。
孩子去云南上学以后,我们总怕孩子缺吃少穿,总要给孩子买很多东西带去学堂。第一个学期,我送孩子去学堂,两大皮箱行李,沉甸甸的。第二学期,变成一个皮箱,后来,皮箱换成大背包,再后来,大背包换成小背包,越来越少。这些“减负”要求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他认为东西不需要太多,够用就行。每周通电话,我总问孩子缺啥,缺的话给寄过去。孩子说,妈妈,你不用给我买这么多东西,这样我会不珍惜的。
学堂户外运动比较多,孩子的裤子基本都有破洞,刚开始,孩子还把裤子带回家缝补,自从他学会了用针线,在学堂自己直接用布给补上了。今年4月份上海一位家长寄来她孩子不合穿的旧衣服,孩子穿上很高兴,笑着说,又替家里省了不少钱。去年暑假回家,我带孩子去买泳镜,我想给他买个专业泳镜,价格比较贵,他坚决不要,挑了个便宜的,还说实用就行。
变化三:开始懂事明理,学会感恩。
在学堂上学期间,有次与孩子通电话,孩子告诉我,妈妈,山里6岁孩子会做全家的饭菜,真厉害!原来学堂组织孩子们走了几公里的山路给山区小朋友送书包,与他们交流,真实体验了当地孩子的生活,这个体验给孩子的触动很大。上学堂前,孩子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外婆的照顾中长大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很多要求和愿望都能轻易得到满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这次亲身体验,孩子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自己目前得到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付出得到的,开始学会感恩。
去年暑假,全家出去游玩,孩子主动承担比较沉的背包,一路还会照顾腿脚不便的外婆。无论在饭店还是在家里吃饭,孩子一改过去先吃独占的习惯,等着大家一起吃,还把好吃的主动夹给我们,亲戚朋友都说孩子有变化,变得懂事明理了。
变化四:身体结实硬朗,体能耐力有较大提高。
孩子上学堂之前,看上去比较“壮”,其实是外强中干,在家经常小病不断。刚上学堂的时候,在体能方面与其他同学有较大的差距。2010年9月30日钱老师在总结中写到:“孩子在爬山时表现出体能耐力不足,常常落到班级最后,甚至连女生都赶不上”。
学堂认为体育比学习重要,平时注重孩子的体能训练,每天练功,每周组织户外活动:长跑、徒步、爬山、爬陡坡、爬沙丘、爬树、攀岩、骑自行车等。经过大量的体能训练,孩子瘦了,也晒黑了不少,但长得更结实了,体能耐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2011年4月26日侯老师在总结中写到:“经过鼓励和刺激之后,孩子在体能方面的超越让我很是意外:在我们的20圈测试中,相比上次的自己,整个时间提前了5分钟,达到了我们第一次测试中第一名的成绩,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2011年7月23日侯老师在总结中写到:“在我们露营时,孩子负重十多斤,来回近8个小时的路程,能够很轻松地坚持下来”。
2011年12月11日孩子在周总结写到:“这周我们冒着风雪去了一趟县城,走了大概45公里路……这次活动感觉很累,但是很开心,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是想要成长的”。
变化五:学做最好的自己,更积极快乐。
现代社会处处是竞争,我们家长教育孩子要学会与人竞争,凡事力争上游。在体制学校,老师教育孩子,考试要考100分,争取拿第一。同学之间经常相互比较,成绩好受人捧,成绩不好被人批,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一直上到了小学二年级。孩子个性比较争强好胜,喜欢炫耀,在意事情的结果,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做事放不开,有时会压抑自己的想法。
上学堂后,学堂老师引导孩子把成长的注意力转向内在,凡事尽力而为,注重过程,如果尽努力之后,所达到的结果有限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侯老师曾经给我讲述学堂跑步体能测试的事情:每个孩子只和自己上一次的测试成绩比较,不论成绩好坏,只要和自己比有进步都值得庆贺,所以即使是班里跑得最慢的孩子也是兴高采烈的,因为她突破了自己上次的记录。
2011年1月5日钱老师在总结中写到:“在背书课堂上,孩子有热情,也比较自觉,几乎每天都能达到目标,平均成绩是八九排。另外,完成了要求的目标之后,他也能要求自己继续努力,抓紧时间不断超越自己”。
2011年6月孩子在与心对话中写到:“我为什么老想争第一?因为我想通过这样子来展示我的优点”。
在2011年7月夏令营,孩子给自己设定目标:“不再为了得第一而做事,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一直想争第一的心态让别人看着累,自己也很累,心里会觉得不舒坦,想要自己变得更开心些”。
2011年10月25日侯老师在总结中写到:“孩子很多时候的做事时出于讨好,表现自己,在老师检查时会特别夸耀自己的成果。知道孩子有这样的个性,对结果,老师一般不做建议和点评,孩子看到老师没有什么反应时,后面做事就踏实多了,也更加勤快和有效率”。
2011年12月18日孩子在月总结中写到:“更愿意做自己,笑的时间多了,不像以前苦脸,可能是因为更享受生活给我带来的快乐。……只要做到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因为想到自己今天进步一点点,这样最终自己的进步就会很大,所以不需要跟别人比,只需要战胜自己,就可以了”。
变化六:思维开始变得清晰,有条理。
过去我们只注重给孩子灌输知识,不懂得引导孩子对知识进行梳理,没有经过梳理的知识只会散乱地堆积在孩子的大脑里,当孩子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常常会跑题,让人感觉思维混乱。
2010年8月5日莫老师在夏令营总结中写到:“孩子的思维散乱,回答问题没有明确的思路,总是想到哪说到哪,漫无边际”。
2010年10月3日孩子在与心对话中写到:“我该如何展现一个说话简洁的人:1.想好再说,听清楚老师和同学的问题;2.讲话切中主题,不东拉西扯;3.用少的话,表达清晰的意思”。
2011年1月5日钱老师在总结中写到:“就思考力而言,与开学初相比,孩子答非所问,东拉西扯的次数少了很多,能顺着老师的提示往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切中要点的次数逐渐增多”。
思维教育是学堂的核心课程,为了帮助孩子梳理思维,学堂主要通过建博客写文章、辩论与演讲、科学课题研究三种形式进行。孩子自从建立博客写文章以来,文章的篇幅越写越长,思路逐步变得有序,条理也较以前清晰。周日通电话和在家与我们交流,口头表达方面也较以前清楚和有条理,讲述事情的时候有主线。
2012年2月侯老师在总结中写到:“思维正在变得清晰,通过孩子最近的几篇文章可以看出来,相较于之前,明显简洁和有序不少。另外,在平常辩论中,也更能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
上两周孩子放假在家里,我与孩子聊天:“儿子,你为什么那么喜欢上学堂?”孩子说:“因为我在学堂里感觉特别有精神,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孩子真实的感受和简单的话语也算是问题的答案吧。
本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3a20f401016g91.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