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贴:我眼中的哈佛效应

(2010-05-06 09:51:46)
标签:

转载

    这是儿子的同学去年发在自己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他在美国读高中。现在他已经很少写中文博客了。真得很可惜,这么好的文笔,这么好的思想!又一个人才被美国夺去了。

 

                                徐川

之所以要谈起“哈佛效应”,还要从一本在中国大陆的畅销书说起。自08年秋天发行以来,《从安多福到哈佛》已经在梦想着踏入美国大学校园的中国留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一时间,大有超过《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趋势。

    因为很长时间没有回国,而这本书在波士顿却又不可能买到,所以从没有机会读过这本书。但是网上的介绍却显然多得出奇。于是,这些书的大概内容,我也就大概了解了。

和类似的畅销书一样,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天才般的阳光男孩”——安多佛07届学生殷仲睿。在英国诺丁汉,他几个月就“适应”了环境、“突破”了语言大关。回到北京后不久数学和语文就从“班里的倒数第一跃升到学校前列”。小学、初中均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且在各种数学、科学竞赛中连获大奖。已经得知被安多佛录取的殷仲睿,还比当年的四中中考录取线高了14分...

     这样一个“一帆风顺”的“天才”,“理所当然”的会被哈佛录取。如果这样的条件哈佛再不录取,岂不是丧了天理?

     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也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没有缺点”的“现世天才”。一时间,安多佛在北京、上海名气大振。

     当我第一次听见这本书被出版后,我是很高兴的。在新东方的两年,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哈佛效应”在大陆留学界间的强大力量。而把安多佛和哈佛挂上钩,无疑就是让安多佛搭上了哈佛这条快船。从今以后,安多佛在大陆的生源会更广、质量会更高。

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学校的反应和我正好相反。在这本书出版的消息传来后,校报以头版报道了在北京的相关情况。中国话题能占据校报的头版,这还是非常少见的。题目大得显眼,"From Andover to Harvard" raises concerns of the school's image in China。文中引用了很多师生的见解。招生主席Jane Fried对此书的出版表示“担忧”,还表明这本书很有可能会让人误解安多佛是踏入哈佛的垫脚石。有些招生教师还表达了“不满”和“不解”。而来自中国的学生看得显然比美国的老师看得清楚,他们开始解释所谓的“哈佛效应”。和殷仲睿同来自人大附中的一位11年级学生向校报记者说:"College, perhaps an Ivy, was a big reason for com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而那些不受礼仪拘束的学生和校友则直接以“恶心”为这本书的出版作了注解。我的很多高年级同学说起这本书也觉得殷仲睿做得多余。

殷仲睿为安多佛做了免费的广告,而且效果还这么好,为什么安多佛会向他“反咬一口”呢?

    这件事情折射出了中美高中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在大陆的留学领域,哈佛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机构,而几近是一种精神象征了。正如穆斯林一生要去麦加朝圣一次一样,所有“有梦想”的留学生们一定要参观一次哈佛。在波士顿呆了已经有半年多了,查尔斯河对面就是静静的哈佛校园。每次去到哈佛参加比赛或者参观博物馆,我的同学的一举一动根本没有给我好像他们在朝圣的感觉。只有那些黑头发的亚洲人举着相机恨不得拍下校门上的每一条纹路。这已然是一种理念的分化。

    而这种理念分化的种子在两百三十多年前就种下了。当美国独立战争打得正烈时,几个殖民点的居民在一间茅草屋里写下了这样一行字,“Goodness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yet knowledge without goodness is dangerous." 这几个坐在茅草屋里的殖民者就是安多佛的创始人,而他们写下的这一行字就是学校《1778年宪章》上的第一句话。

    也许是安多佛的创始人抄袭了孔子的教诲,这句话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意思基本相同。在今天上午的毕业典礼上,校长曾几次提到“文”和“质”的结合。安多佛的教育,是一种“文质结合”的教育,而决不是倚重“文”的应试教育。

     有一点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会不信,在安多佛老师从来不帮助学生准备“高考”(AP/SAT/ACT)。这在中国大陆是难以想象的,“高考复习”是学生生涯中最苦的一个阶段。老师在这个阶段则几近残忍,把成千上万道的题目压缩在几个月内让学生做完。这种“高考复习”还产生了自己的专有产业,而且近年来这个产业的洪洪潮水已经漫出了“中国高考”的范围,各种针对SAT的复习课程也应运而生。

     如果安多佛像中国普高一样准备高考的话,不知道又要出现多少个SAT、ACT满分,不知道又要有多少个毕业生会踏进哈佛的校园。可是学校没有这样做,因为学校知道,这样做就等于违背了恪守了两百多年的《宪章》,就等于撕毁了家长和学校间在学生入学之初的合同。而对于这种私立学校,保证信用是生存的前提。

    话说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到殷仲睿的畅销书上来。他的书之所以火,是因为上面有“哈佛”的金字招牌。如果换成《从安多福到波士顿》,虽然前后名次类别吻合的更好,但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畅销。从书中的内容我也可以看出,殷仲睿的母亲写这本书时刻意地去让“哈佛效应”把这本书炒作起来。书中的殷仲睿看上去是个绝对的天才。从头到尾,他几乎没遇到什么困难。这是莫大的谎言,如果一个学生在安多佛还觉得没有挑战、没有挫折,那么只能说他/她没有选足够难的课程。

    留学领域可能是现在中国大陆最浮躁的几个行业之一。那些被名校录取的学生会立刻被留学公司描绘为不折不扣的天才,而对那些挫折却只字不提。新东方为了做广告,把学生的简历该删得删、该减得减,最后只留下几行只能用来描述天才的文字。这种做法进一步加重了留学领域的浮躁程度。

    这就是当今的“哈佛效应”。殷仲睿的这本书是这种效应的直接产物,他母亲误解了安多佛的教育宗旨,不仅把自己的儿子描绘成了天才,还把安多佛描绘成了“哈佛摇篮”,以利用浮躁的“哈佛效应”保证销量。

    只希望,留学生们能静下心,哈佛不是学生生涯的唯一终点。我们能力取决于我们能否把良好的结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