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昨天晚上收到微信,姚义先生去世了;享年85岁。
姚义先生是我在长庆石油学校的老师,主讲《写作》和《外国文学》等课程。从1988年9月入学开始,三十多年来,我们亦师亦友,通过写作成了忘年交。
姚老师1936年生于甘肃省灵台县西屯乡南头村,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先教大学,再教中学;当过农民,最后又教大专和中专的文科主课。姚老师曾多次被评为行业先进个人和模范,除了省级作家名号,他身兼中华新韵学会副会长和关陇民俗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各类作品获奖50余次。
在长庆桥的时候,姚老师积极鼓励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学生投稿。他给我的作文批语:“该飞的时候,你就飞起来吧。”在姚老师的支持下,我参加过一次全国性的征文比赛;精短小说《病》获奖,并入选《临街的窗》出版。

(1989年寒假前,在姚老师的指导下,石油学校“第二课堂”参加全国精短文学征文大赛的获奖作者在教学楼前合影;8个人来自四个专业,姚老师穿着羽绒服,我那时候长头发。)
毕业后我到庆阳老县城工作,姚老师在泾河之滨的石油学校教书育人。虽然相距100多公里,因为文学,我们多有学习和交流。
进入新世纪,姚老师作为退休高职人员迁入西安基地;离得近了,走得勤了,最多的就是给他复印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文稿。因为常来,办公室的同事都熟悉,即使我不在岗,也能给他办妥。
2007年秋,我的第一本小说集《那些年的桃花》出版后,姚老师写过一篇综述,题目是《喜看红桃烂漫开——读李建学的小说随笔》,对我的十几个中短篇小说做了点评。他对我的农村题材作品赞赏有加,尤其推崇曾经刊发在《延河》上的《尘不染》和发表在《飞天》上的《大木看人》。
2008年冬,我的小说集《守诚家的》出版。借着首届长庆文学奖的东风,姚老师的评论《李建学小说人“性”特色》,刊发在2009年1月3日的《文艺报》上,中国作家网和中国文学网都有载发。

2010年7月,我写了一篇6000多字的人物通讯,题目是《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记长庆石油学校退休高级讲师姚义》,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姚老师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
一是作家和读者的姚义。我说:“对文学,姚义先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忠实的读者。”姚老师是个地道的读书人,从教之余阅读写作,不断有文论、诗论、小说、散文、诗词作品问世。那时候,已经出版诗词集《行吟集》和《鹿鸣集》、文学评论集《折技集》、教学研究集《呼唤集》以及4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和民俗研究集《心有灵犀》。
二是作者和老师的姚义。我说:“对写作,姚义先生又是一位勤奋的作者和孜孜不倦的老师。”姚老师不仅创作了文学作品,重要的是扶持了一大批中青年作者,尤其陇东和油田作者。论文《春江水暖鸭先知——写下水文章的体会》,在展示石油工业学校文科教学丰硕成果的同时,代表了老师写作的基本观点。姚老师给很多人的诗文写过评论,发表和入书的文章就有120多篇。
三是知己和“泼冷水者”的姚义。我说:“对朋友,姚义先生当然是一个最可信的知己,特别是对朋友的作品,他总会公正无私地给予评判,对其缺失可以说是一一指正,不留情面,属典型的‘泼冷水者’。”作家姚学礼说先生“文人友善,古道热肠”。作家郭馨允感叹姚老师“以文会友,情义无价”。
2013年读完《姚义古风新韵集》后,我写了《古风新韵里的姚老师》推介。到那一年,姚老师已经出版了7本个人专著。
2015年7月4日,我和作家第广龙参加了姚老师“80寿诞宴会”,回来写过一篇札记《姚老师八十了》存念。
寿宴上,有位董老上台讲话时说到改变姚老师命运点滴往事。1966年初,因为把吴晗的著名历史剧《海瑞罢官》改编为秦腔,姚老师被打成了“三家村黑店的马前卒”;先是被关牛棚遭批斗,后是遣送老家劳动改造,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前后七八年。董老讲了姚老师坎坷的一生,感慨如果不是政治运动,如果姚老师留在大学里做学问,成就应该要大得多。董老曾是西北大学的党委书记、陕西省委委员。
我给姚老师八十寿诞编撰了一副对联:“教书育人四十载,喜看桃李满天下;阅读写作六十年,终是诗文传八方。”
4年前,得知姚老师住院的消息,我跟刘岳两同学跑到交大第二附属医院去探望。姚老师看到我们几个热爱写作的学生来,只能流泪,说不出话。他那时候已经不能说话了;生活不能自理,直到离开我们。
人是要有一点追求的。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姚老师于勤勤恳恳的劳作里,于点滴之中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姚老师于平平淡淡的日子里,于寂寞里提炼着自己的思想;姚老师一点一点地挖掘着生活的真实,一寸一寸地磨练着自己的光阴,在人生的夕阳里以自己的光和热,给我们温暖。姚老师留下来的,除了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是他那种为了“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的老黄牛精神。
姚老师千古。
2021年6月6日午后于西安•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