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再读《乡土中国》,读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不到10万字,内容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和地缘等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乡村社会学”时的课件,曾在《世纪评论》上分期连载。
《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早年在报刊上读过这些文章,对费孝通的社会学理论稀里糊涂的接触过一点。近些年喜欢读薄书,这本大字号的《乡土中国》正合吾意,于是带到长篇叙事诗写作现场细读;看到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跟现在表象不一样,骨子里似乎一样;看到先生对“乡土”文化的剖析,这部论著当时属于前瞻性研究,到现在也并不过时。
城镇化突飞猛进,人的“乡土”观念似乎没有改变多少。
诸如我等在乡村生长过二十年,虽然通过上学进了城,根在乡村。这些年千百次回望故乡,对来路不免疑惑。再读《乡土中国》,感触颇深。

很多的概念和术语,能理解,却记不住。很多的分析和论证,看着明白,想起来还是有些糊涂。作者通过多年的调研包括“江村试验”等,对中国乡村社会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理上是通的,行为上不一定通。不通的原因,就是人。世上最难办的事就是人的事,人的思想认识实在是很难统一到理想的范围,唯利益而已。对于这一点,作者应该十分清楚。
再读《乡土中国》,对作者的一段例证有了新认识。
费孝通说:“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2010年,我也就同类现象写过短文。我说少年时跟放牛的伙伴坐在山坡上骂生产队干部多吃多占,他的儿子躲在一边不敢接话。二十多年后回到老家,看到当年生产队干部的儿子在村道里咒骂现在的村主任,还是多吃多占。如此循环,前有古人,后不乏来者,有什么可说呢?
这样的人,如此的思想,放在再怎么现代化的城市,还是跳不出自私自利的圈子。当然,还有一句话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凡事都是相对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再读《乡土中国》,用文学的手段探寻乡村问题,也许更有趣,最起码比大道理有意思
再读《乡土中国》,面对乡村的人和事,思路会开阔些。
2021年6月1日晨于西安•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