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意社的戏

(2020-12-25 08:40:47)
标签:

西安

三意社

秦腔戏

知识存记

美图

分类: 散文

                            〔札记〕李建学

 西安三意社,唱的当然是秦腔戏。

 1915年,民间艺人苏长泰、耶金山受“易俗社”影响,创建了一个秦腔新班社,叫“西安长庆剧社”。后来被迫改名“关中三义社”,再改就成了“西安三意社”。发展到现在,据说是“西安市秦腔二团”。

 三意社社址初设骡马市“梨园会馆”,演出场所为钟楼南的“银匠会馆”。1920年租得骡马市“药材会馆”,才有了固定剧场。

 一百多年来,三意社以“慷慨激昂”、“响遏行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充分体现了秦腔唱做并重的艺术风格。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看家剧目,有《娄昭君》、《卧薪尝胆》、《化墨珠》、《玉堂春》、《苏武牧羊》、《十五贯》等,曾参加了戏曲电影《火焰驹》的拍摄。

 2019年,著名表演艺术家侯红琴领衔,在曲江成立了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早知侯红琴是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不知她这个公司跟秦腔二团是啥关系。

 好久不看秦腔了,想着利用元旦假期去看两场,怀旧之余,再拍几张剧照。没想到提前看了三意社的折子戏专场,在北大街的人民剧院,一张票140元。

 上演的折子戏,都是精彩剧目,共有4个。即:《挂画》、《探窑》、《卖酒》和《三娘教子》。

《挂画》早年听说过,没看过。查了资料才知道,我听说的《挂画》,是秦腔传统戏《八义图》中的一折。老生唱、做戏。故事不再赘述,结尾处程婴以杵臼等八义士救赵氏孤儿事绘成挂画,将详情细述孤儿赵武,有“痛说革命家史”的味道。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这次看到的《挂画》出自《梵王宫》,花旦做工戏。耍的是“手帕功”、“椅子功”、“辫子功”以及“卧鱼”、“趣子”等高难动作。故事说元朝兵部尚书之女耶律含嫣在梵王宫庙会偶遇少年花云射雕,为其英俊所倾,回来后相思成疾。一日梦中忽报花云前来迎娶,含嫣心花怒放,慌忙梳妆打扮,张挂画卷,布置闺房。

 这段折子戏就两个演员,年轻漂亮,各种做戏都可圈可点。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探窑》是秦腔传统戏《五典坡》中的一折,正旦老旦,唱做并重戏。说的是王宝钏与父王允击掌诀绝,发誓从此不进相府,也不要相府一钱一物。其母不忍,携钱米往寒窑探视,见女儿清贫如洗,劝其重返相府;宝钏表心铭志而拒之,挥泪劝母返回。

 这一折小时候看过几回,哪有侯红琴唱得好啊?

《卖酒》第一次看,也没听说过。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卖酒》又名《戏凤》,据说来自本戏《李凤姐卖酒》,为花旦、须生唱做戏。故事说明武宗私于梅龙镇见卖酒女子李凤姐貌美,戏之不从,露龙袍示其身份,反遭凤姐耻笑驱逐。

 折子戏《卖酒》十分好,特别是那个演凤姐的旦角,俏丽可爱,身段动作包括眼神都有看头。

《三娘教子》当然是十分熟悉的剧目。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三意社的戏

《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机房训》、《忠孝节义》,一说来自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无声戏》中的一回,为秦腔传统戏。

 故事说儒生薛广往镇江做生意,家中有妻张氏,妾刘氏、王氏三人并刘氏生子倚哥,在老仆薛保照看下留守。薛广在镇江遇到同乡,托其带500两白金回家。未曾想此人贪图白金,买口空棺材谎称薛广灵柩来报丧。张氏等人悲痛大哭,薛保把灵柩运回安葬。随着家道中落,张、刘先后改嫁。三娘王氏发誓抚养倚哥,将其送入学堂,靠织布度日。倚哥在学堂被同学欺侮无母之儿,气愤回家不认三娘。三娘怒断机布以示决绝,危机时在忠诚薛保劝导下苦心教子。通过三娘真情叙说,母子俩和好如初。后来薛广在镇江弃商从戎,官至兵部尚书。十几年后薛倚哥金榜题名,成为新科状元。父子相认荣归故里,倚哥的大妈、亲妈又来认丈夫和状元儿子。三娘劝张氏和刘氏回家照顾现在的老伴与孩子。并告诉她们:欲尝甜瓜自己种,自种苦瓜自己尝。

 另说《三娘教子》为本戏,剧情不一样。

 故事说薛子约之次妻刘氏生子薛乙哥。妻张氏生妒,家庭不合。子约往苏州探亲,途中行医救了王义。恰逢皇帝患疾广求名医,子约被荐进京为帝治病。圣上病愈,封子约为御史,兼理太医院。当初薛子约离家之后,其妻张、刘二妇偷情求欢,为三娘王春娥发现,刘氏反诬三娘不良。王义假冒薛子约之名行医,病死店中,家人薛宝误为子约,运尸回家。张、刘二妇遂弃子盗物另嫁。三娘含辛茹苦抚养薛乙哥。乙哥终成人考中状元,与其父薛子约回乡祭祖,为三娘求回了“双官诰”,御赐“忠孝节义”牌匾。

《教子》为其中一场折子戏,旦角唱工戏,在秦腔中多单独演出。

 看《三娘教子》,看到母亲年轻时纺线织布的样子,看到少年的懵懂,也看到了曾经的温馨。

 三意社的折子戏,短小精悍,俊美耐看。看如此“老戏”,看世道人心,看岁月深处,也看眼前的路。人生有时候如戏,有时候不仅仅是戏。时常以这样的文化浸润身心,遇人处事不过分,就很不错。

 

                                20201225日晨于西安•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