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待天亮

(2020-07-10 21:02:50)
标签:

新疆风光

摄影欣赏

分类: 散文

                             〔札记〕李建学

 读《中国新疆——李学亮摄影艺术》,开始打动我的不是图片,而是作为自序的散文《等待天亮》。这篇文字真诚优美,有个性,有新意,深有启发。

 后记文字《“8×10”之恋》,也很耐读。作者以朴素的语言谈及他对专业摄影器材疯狂的爱,不仅写出了摄影的魅力,也看到了人的精神。

 欣赏新书,我对围上来看稀奇的小同事们说:“单凭这样的文字,李学亮就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人。”

 自序后边,是作家周涛不足400字的序言《大漠独行侠》。在这段精短文字里,周涛说:“他是一只长久地盘旋在空中的苍鹰,锐利的眼睛凝视着大漠上的每一棵草丛;他还是一个在戈壁上披着褐色黑斗篷的独行侠……行程50万公里,终日奔波,不知疲倦,留下数万张珍贵的摄影作品。……‘让荣耀归于那些出色的人!’这就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能够繁荣的秘诀。”

 作者后记之前,还有郭不写的《天方亮也》。这篇记述文字不仅写李学亮的摄影生涯,且重点刻画了他的个性。作者引述了李学亮的一句话:“抓住时光吧,兄弟,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问心无愧。”郭不写道:“黎明者——天方亮也。……学亮现在恰好就处在‘天方亮也’这个节骨眼上,他从‘等待天亮’到‘天方亮也’,这中间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

 周涛是长期生活在新疆的大作家,他眼里的李学亮,超凡脱俗。郭不未知何许人,他笔下的李学亮棱角分明。进入这些文字,再来欣赏李学亮的摄影作品,就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与众不同与人生追求。

 李学亮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摄协主席,当然是著名摄影家,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等。这本十几斤重价值860元的摄影作品集,是李学亮的第六部专著,都是新疆风光片。每一张图片,都有思想,也都有故事。

 阅读文字,翻看图片,对照拍摄记录琢磨拍摄经验,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被李学亮感动。这个人热衷于大画幅胶片拍摄,喜欢用小光圈。这本作品集中的图片,大多数用F22拍摄,速度也都是1/151/30秒。都是风光片的基本路数,不同的是他的用光和构图思维,把图片拍摄成了一个个思想深邃的定格故事。

 李学亮一年有300天跑在野外,十多年来几乎脱离了家庭生活;把自己的生命和满腔热忱,都倾注在镜头里面了。这个苦行僧一样的摄影人,用赤诚的心,以一双洞察大自然奥秘的眼睛,紧抓光影变化的瞬间,记录了天山南北的风云变幻,记录了准格尔、吐鲁番和塔克拉玛干等自然环境的细枝末节;把内心的爱,呐喊般呈现在画面深处。

 周涛说:“战争已不再是诞生英雄的产床,而文化却成了他们驰骋的疆场。这是一个发现文化英雄的时代。”

 李学亮不仅是这样的文化英雄,更是最前线的战士。面对他的摄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唤,还有催人奋进的号角。

 李学亮说:“夜晚,恐惧使我无处躲藏。拍下来的那棵幽灵般的胡杨,除了不可思议的神秘外,还带着丝丝恐慌,在这样的心境中,我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寻求突破,是每一个跋涉者的希望与梦想。也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能够繁荣的秘诀。”

 我们,还差得远啊。

 

                                                 202078日晨于西安•家中。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等待天亮

附记:

 《中国新疆——李学亮摄影艺术》,是中学同学从乌鲁木齐邮递来的新书。他说:“老同学配这本书”。

 张同学与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天水县元龙中学就读。我们从初一一班到初三一班(每年级就两个班,每个班不到60人。),同窗三年。考上本校高中后,我们又在高一一班。高二第一学期分科,我学文科,他学理科,就不在一个班了。张同学高大英俊,豪爽仗义,能画画,好书法,最让人喜欢的是打篮球。中学五六年,经常跟着他打篮球;因为佩服,所有亲近,甚至一起在元龙公社大院一间小屋的单人床上挤过。高考前的一学期吧,他从军到了边疆。在部队成为优秀战士,还打球;不仅打到师里,而且考上军校成了军官。前些年,听说他转业到了交行,跟我一样从事群众工作。老同学不见面,已有35年。

 这两年得益于微信,老同学大多有了消息;看到他还是那么喜欢书画,也写文章,嗜好读书。张同学阅读量惊人,每月都能读完不少书籍,热爱生活的样子一点都没有变。

 有一次,张同学看到我转发的元龙中学图片,感慨道:每次坐火车路过曾经生活过几年的地方,激动得都要趴在窗口看。紧靠陇海铁路的公社大院,一条土路相隔的中学操场,在他的人生里镌刻着不可磨灭的记忆。

 不知道,十多米高的铁路路基下,那个用来沟通南北的涵洞,还有旁边的几亩石滩地——我们一起给学校种过菜的地方,他还有没有印象?涵洞北头围绕着中学和公社的除了卫生院,还有人口密集的“后庄、上崖”等村庄。南边呢,当然是元龙老街道;不仅有百年的集市,也是我系列小说环境背景“水头镇”的原型。

 故乡在天边。很多的人和事,却在眼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木塔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