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读《论语》

(2020-02-15 16:14:31)
标签:

《论语》

阅读札记

                                        〔札记〕李建学

 再读《论语》,是疫情防控期间的收获。

 前些日子读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到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逸闻趣事,半本书在谈论儒学。读完了,生出一种探究心理,想把《论语》再翻翻。

 也是巧了,去年1226日,一个重要的日子,梁晓伟先生送我一册汤勤福的专著《<论语>选评》;拿出来读,看到作者的认真。

再读《论语》

 作者介绍:“《论语》全书15825字,其中孔子弟子的言论1100字,约占7%……该书流传2500年来……仅历代学者对《论语》进行注释的书籍就达3000多种。”

 汤教授严谨至极,竟然把某一个词在《论语》里出现的次数都搞清楚了。只可惜还是读得稀里糊涂,《论语》不是那么容易读懂的,也记不住。读过好几回了,老停留在人云亦云或断章取义的层面。

 读《<论语>选评》,很多地方吃不准;想到一位名人,还有十多年前的畅销书——《于丹<论语>心得》。赶紧在女儿的书架上去找,记得她小学五年级非要买这本书;说是老师让买,且已拿到书,我的任务就是给钱。

 很快找到了,购书的日期是20061220日。当时仅读过一个章节“君子之道”。想必女儿也没有读几页,她那个年纪根本读不来。

再读《论语》

《于丹<论语>心得》主要是个人感悟,全书前七章,作者把对《论语》的理解归纳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第八部分附有《论语》全文,溜一眼,很多熟悉的名言。仔细想想,却不一定都能说清其间的道理。

 再看读过的一章,是这本书最中间的内容,也做过不少批注,例举了本人和小媳妇的性格缺陷;看样子想认真读,试图学着做,十多年来仍然不暗圣人的“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于丹讲“君子之道”的时候,很温和的肯定说,君子的第一标准,就是做一个善良的人。这一点问题不大,不是因为《论语》,主要是性格,个性所致。至于孔子对君子的三个重要指标,却很难做到。宽厚怀仁之心有一些,内心却不一定坦荡,特别是对待具体的人和事,总是患得患失,难以超越自我。虽然崇尚学习,却很难达到智者的高度;比如明知道某些人不讲道理,却总想从道理上把事情说明白,甚至奢望道义上的理解和支持,岂能“不惑”?至于“勇者不惧”,要求太高了,恐怕这辈子都做不到。

 于丹的语言通俗易懂,应该是“百家讲坛”的讲稿版。再读,对理解《论语》有启发,对为人处世也有帮助。于丹的观点是通过《论语》的启迪来强大人的内心,尽可能做一个淡定从容的人。她的讲解虽然不能十分准确的诠释《论语》,却是大众普及版的个人经验,后来怎么就受到轰击了呢?

 读《于丹<论语>心得》,免不了想这个问题。于丹的“心得”没错。其“鸡汤”或说教,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也能理解。遭到大学生特别是知识界轰击的主要原因:一是太“红”了;二是有“班门弄斧”之嫌;三是对《论语》的理解不一定精准,比如替人说教等。

 其实于丹很小心,她多次用到“大概”这个词,谦让自己对《论语》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其阅读而得出的体会,很多地方有商讨意味。不管怎么说,于丹讲得不错,最起码对普通观众理解《论语》有帮助,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现实意义。非要轰击的话,首先要自问。一问自己对《论语》理解了多少,二问个人的言行包括修养。“一边倒”的捧或者贬,本来就违背《论语》精神,更要反思。

 再看《<论语>选评》,纯属学术著作。全书分六个板块,依次为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人格,人的行为准则、理想主义的教育思想、理想与现实——孔子思想的悲剧。作者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从多个方面论述孔子的思想和贡献,证明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思想家,向往理想社会,希望建设理想国家,重点是通过理想的教育塑造理想的人格等。最后的结论比较简单,因为孔子的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他郁郁不得志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悲剧。当然,汤教授充分肯定了孔子超前的思想,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作者事先申明,后世对《论语》的注释和讲解,特别是不同时代的文献,都有各自的目的和意义,当然也不乏失之偏颇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而言,2500年来,人们对《论语》的学习和理解,多少有些“盲人摸象”的成分。当然,很多人是有目的的“摸象”,站在各自的立场去诠释《论语》。如此说来,于丹何罪之有?南怀瑾讲《论语》的书早年也读过,比于丹高深一些,读者甚众,没听说他被人当场责难。

 读《<论语>选评》,体验作者的严谨。汤勤福把《论语》中有关社会和国家的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分析,引经据典阐明观点,值得学习。让人担忧的是孔子十分崇尚西周早期的社会状态和国家模式,这一点不可靠;有倒退之嫌,也有违“理想”二字。说到理想,很容易想到马克思。把他们两位做一比较,会怎样呢?理想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应该是发展的理论。孔子“述而不作”,没有如马克思那样宏大具体的理想专著;单凭片言只语,也只能停留在学术层面。

 读《<<论语>选评》,欣赏“理想人格”的说法,这一块跟于丹差不多。作者历数孔子的贡献,论证“君子是理想人格的典范”,指出理想人格的基本素质就是“仁”和“义”,并称道“君子忧道不忧贫”观点。其实,很多人都想成为“君子”,特别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但是,太多的人成了“伪君子”。为什么?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不错,却经不住人性和欲望的考验。在利益面前,“君子”很容易成为遮羞布,所谓“道貌岸然”是也。

 读《<论语>选评》,对“人的行为准则”这一论述深信不疑。窃以为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流传久远,主要是对如何做人规定了一些标准性的条款。数千年来,《论语》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是有利于提高人的自我修养。高科技时代,物质文明的进步实实在在,精神文明却并没有达到孔子理想的高度,原因就是人的思想有问题。

 读《<论语>选评》,看到作者把“子张学干禄”放在“理想主义的教育思想”板块之“学习方法”一类。这段话是二十多年前在庆阳老县城读《论语》小册子时抄录过的话。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我曾经把它作为座右铭,用来规范身处机关的个人言行,目的是端好“饭碗”。

 也就是说,《论语》是块砖,想往哪搬就往哪搬。只要用心理解,就能巧妙利用。通过这一点,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后人阅读和理解的《论语》,早已不是《论语》本身,没必要纠缠千千万万人过手的枯燥文字,能活学活用最好了。

 读《<论语>选评》,能读出一些新意。比如对“学而优则仕”的理解,少年时就知道好学生长大了才能做官,这是孔子的至理箴言。其实孔子说没说过这句话,还是个问题。这句话的出处,在《论语》的《子张》部分。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作者通过孔子的言行,论证了孔子的本意。结论是孔子并非鼓励好学生出去当官。这里把“学而优则仕”中的“优”理解为“余”,有余力的意思。作者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办教育的一种理念。孔子不反对学生去做官,但不完全为做官而兴“学”。读过来,看到了对孔子的误解。

<论语>选评》在论述孔子的理想成为悲剧的时候,说:“当时诸侯坐大,大夫崛起,众人迷信权力与金钱,并不在意孔子提出的那套理想主义的思想。”现在呢?即使过了几千年,已经到了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人们啥时候没有迷信权力与金钱”?可以说,权力和金钱,是大多数人活着的终极目标,道德和理想,很多时候服务于或屈从于这个目标。

 明白这句话,也许就找到了于丹遭遇轰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了。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得到提拔的人大言不惭的埋怨当官如何如何没意思,名利双收的人热衷于劝解别人淡泊名利,结局可想而知。

 再读《论语》,对年轻时没有亲身体会的段落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对于“孝”,现在有些明白了。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在《阳货》中用这一段话批评了宰予的不仁。他说“小孩子至少需要父母照料三年,才能离开怀抱;因此子女守丧至少应该三年,这是天下丧礼的一致要求,不守三年之丧便是不仁。” 读到这里,眼前就是离世的父母。想起当年读《论语》,反复琢磨过孔子的“君子有九思”,目的是追寻父辈姓名的出处,对祖父辈的老学究感叹。

 再读《论语》,看到孔子及其弟子对汉语的贡献。仅《子罕》部分的31句话中出现的成语,就有“仰之弥高、欲罢不能、后生可畏”等五六条。不满两万字的《论语》,其间的典故,一个一个还原成景象,能出一本厚书。

 再读《论语》,原文很多地方仍然不甚明白。虽然参照了两位高人的讲解和论述,虽然可以借助网络参考通俗易懂的“译文”,虽然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也在考量经典名句的本意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还是无法摆脱“断章取义”的惯性,还是愿意在喜欢的段落和字句上自我陶醉。如此“读书不求甚解”,读过了也就读过了。

再读《论语》

 再读《论语》,受益多少不敢说,我的体会是应该尊重其本来的精神,尽可能平心静气对待这部经典,能理解多少算多少;努力提高自己,而已。

 一方面,不要把《论语》当作“教义”或者哲学,这一点孔子自己都不答应。另一方面,不必老拿儒家理论说事,动不动教化人。事关个人修养也好,利于治国理政也罢;准确理解、积极践行即可。没必要太较真,也不可摇头晃脑字句背诵,更不能以孔子的老话去苛求现实生活。惹人烦,也会让圣人笑。

                                  

   202021415日于西安家中•书房。

再读《论语》
再读《论语》2006年的阅读痕迹。
再读《论语》
再读《论语》
再读《论语》
再读《论语》
再读《论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蜀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