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叶舟的短篇《汝今能持否》(《小说月报》2017.10.),读过后好一阵子挥之不去。
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话,缘于电影《少林寺》。影片结尾,住持和尚给武僧觉远剃度,一句一句问这样的话;觉远一句一句答,印象深刻。当然,其间还有白无瑕的一双幽怨的泪眼和李世民哈哈大笑着插话。
叶舟的小说《汝今能持否》,应该也是受这部电影的启发,以此为“药引子”构架的故事,意在揭示社会底层人物命运,通过普通人情感的困窘,写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其实,之前并没有仔细琢磨过这几句话的准确意思。读过小说,被叶舟塑造的那些相依为命而又纠结难缠的人物牵挂,才发现对作为三个小节标题的这些佛家戒律不是十分明白。
求助度娘,这些话出自“五戒”。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这是佛门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尽行寿”也是佛教用语,意思是“尽汝之形,竭汝之寿”,也就是“穷尽人的一生。”
这些戒律还可以这样理解:“从今天起,直到身体发肤的衰败,生命终结(或者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足,不论是健康还是疾病),都不能杀生、淫欲和偷盗等,你能做到吗?
如此,佛家戒律就算弄明白了。
叶舟以《汝今能持否》为题,选出三戒为核心内容,写这样一篇貌似简单的短篇小说,有那些深刻内涵呢?
小说以退休老汉陈丙君为了跟闹翻的女儿和好为主线,通过他与三个老伙计合谋上演的“诈死”闹剧展开,写了一系列人的感情纠葛,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真实。闹剧的发展并没有按老人们设计的模式进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各有各的难,其生存状态并不比他们几个需要儿女亲情的退休老人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缘于误解和个性,也缘于人性的善恶滋生的爱恨情仇,让每个人的生活都乱如团麻。人们都在指责别人甚至亲人的缺点错误,对自己的缺点错误承认并认真对待了多少?也就是说,《汝今能持否》揭示的是生活的本质问题,反映疲于奔命在生活激流中的人物命运,写芸芸众生的道德底线和各自的苦苦坚守。
叶舟是优秀的作家,其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都可圈可点。在《汝今能持否》中,作者以准确的语言,描写了自己熟悉的兰州市井,佐以家常而著名的雀舌面等,用人间烟火诠释佛教理念,以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演绎主题,有新意,有看头,值得学习。
2017年10月23日晨于西安家中——书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