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须弥山

标签:
固原须弥山旅行札记 |
分类: 散文 |
固原古称萧关,还有高平、大原、原州等称谓,公元前114年就已建城,曾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
现在的固原市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首府,辖1区(原州区)4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固原处在伊斯兰文明与中原文化交汇的中心地带,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固原市最南的泾源县,为国内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达98%;其西南的隆德县,是西北唯一的“中国书法之乡”;而干旱贫瘠的西吉县,则是中国首个“文学之乡”。
固原无愧于文学。近三十年活跃在中国文坛的固原籍或者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光我熟悉作品的就有七八位。如石舒清、季栋梁、火会亮、了一容、郭文斌、火仲舫等,还有这几年很有成就的八零后回族女作家马金莲。
第一次到固原,而且是从甘肃静宁绕道而来。就是为了看看古萧关的地形地貌,看看这个儿时从驮盐的“脚户”嘴里听来的神奇地方。还有一点,就是我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中的固原人,都很优秀;除了业务拔尖,为人处世也很值得称道;我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山水,养育了这些“人精”。
作为过路的外地人,当然无法真正走进固原。大半天时间,对固原的认知,只能浮在表面。除了一座座壮观的清真寺,除了宽敞整洁但时有坡度的街道,除了酱牛肉和喷香的揪面片,差不多一无所知。
历史上的固原地区,总是跟几次大的灾难连在一起。且不说人为的战争与仇杀,单是1622年的固原7级地震和1920年的海原(前些年划归中卫管辖)大地震,就上演过人迹灭绝的惨剧。现在的固原,温和平静。走过原州老城,中小学校园都很惹眼;高楼大厦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显示着城区经济的繁荣;远处山上新建的高塔和亭台,透露了这座城市的底气。
走在固原的人群中,听到的问话,总是带着熟悉的“呢嘛”尾音。你吃饭“呢嘛”?你好着“呢嘛”?总会想那几位熟悉的固原人。
老规矩,先到新华书店选书,找到冯骥才的另一本《俗世奇人》。三月份在武汉买过一本《俗世奇人》,两本配起来,就算把这些喜欢的短篇找齐了。
结账时顺便打听固原好看的去处,听说博物馆在全国名列百强。问起须弥山,热情的固原人说你坐一路车,到市医院再换乘去三营的“黄蛋”,到须弥路口,就不远了。于是先上一路公交,看到的“黄蛋”,其实就是固原通往乡下的一种黄色中巴车。三营是老固原县也就是现在原州区的一个镇,有座新建的“金三营”牌楼。七块钱车票,一小时车程,马不停蹄,到路口再租车狂奔,十六七公里的迷茫处,被一大片红褐色的山地挡住去路,就是须弥山。
固原须弥山地处六盘山北端,为佛教石窟,位于市区西北55公里的须弥山南麓,据说是全国唯一用佛教神圣词语命名的地方。
百度过才知道,须弥山属于佛教术语,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在一小世界的中央。“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指冈仁波齐。
固原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大大小小一百多座,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须弥山石窟不像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那样开在临川的一面峭壁之上,使人一览无余;而是随着山势的起伏变化,东一点,西一片,上上下下,隐隐显显于红色砂岩之中,富于变化,亦富于想象。
踏着山脚寺庙悠扬的诵经旋律,抓紧时间登山。头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岩石中长出了枝繁叶茂的菩提树。菩提是南方的树木,干燥的西北地区本来就不多见,何况长在开凿石窟的岩石中?可见这里的佛性。攀登须弥山,浏览饱经风霜的石窟佛像,感受岁月沧桑。沿着山道行走,如同走进火焰山,置身于一片“红火”之中。山顶小路上的沙土,红得扎实。掬一把在手,一满的古道热肠。
时间太紧张了,来不及细究须弥山的前世今身。匆匆一瞥之间,记住了石窟背后山体中的大面积断层。层层排列的岩石,地质特征明显,应该是一处野外剖面观察的好地方。
要搭乘午夜从银川过来的火车回西安,必须按时到三营赶最后一班回固原的“黄蛋”。抓着护栏上的铁环攀爬下一段直立的 “华山”小道,就算在须弥山走了一圈。
虽然没有看仔细,多少增长了见识,记住了这个独特的地方。
再到固原,住几天。走走小巷子,看看乡村,吃一碗农家饭,努力走近这块厚重的土地,就会对固原有更多的理解。
简洁的固原火车站。
须弥山下仰望。
须弥山的大菩提树。
石窟边上的缝隙里,长出了小菩提树。
须弥山对面的山川地貌。
须弥山上的岩石,风化剥蚀痕迹明显。
山体中的断层。
一处山顶的沙土小道。
须弥山之间两个相邻的山包。
山下的寺院。
须弥山砂岩小道。
这一段有点“华山”的味道。
逆光拍摄的山势。
下山后,恋恋不舍一回头。
固原市区的原州老城墙夜景,手机拍摄。
佛教小世界中的须弥山,网络图片。网上看到的须弥山图片,比我拍摄的好看,谢谢作者。
网上看到的须弥山早年图片,太匆忙,没看到这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