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的茶园

标签:
西乡花椒茶园茶叶午子仙毫 |
分类: 散文 |
第一次到汉中来,没想到秦岭之南的山野,竟是如此美丽。在西乡,在金黄的油菜花海之间徜徉,迷醉于茶园。
西乡的茶园,层层叠叠于连绵的山坡。二月二,暖暖的天,山坡上裸露的土地难为情的展示着季节的干燥。密实的茶树谈不上碧绿,也不是那么青翠。茶园边的山顶到处都有挺直的松树,山脚下能见到片片的竹林和干枯的水塘,山与山之间的川地上,则是大片的油菜花。这时候,远离喧嚣,静静地走进茶园,感受人在草木间的境界,想起一句古话:临洮易马,汉中换茶。汉中的茶,说的就是西乡一带出产的茶叶,也就是近些年有些名气的午子仙毫。从宋代以来就声名远扬的临洮易马和汉中换茶看来,西乡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饮文物,已经证明汉中是我国最早的茶叶产区。在西乡,也应该有一二精品茶流传于世,才对得起老先人。
午子仙毫秀色可人,也尝过其中的上品。人人都知道明前茶爽口淳美,可真正的明前茶又有多少?谁又能体会到采茶的辛苦。
在西乡的茶园,一个人缓缓地翻过几处梳理齐整的山坡,终于看见几位传说中的采茶姑娘,才明白不是那么回事。
所谓采茶姑娘,其实就是当地最普通的茶农,年轻人不多,多为大嫂或者大妈,也没有唱着山歌采茶的浪漫。只要置身于这些平常朴素的茶农之间,就会明白那些有关茶叶的传说有多么不切实际,那些所谓的姑娘茶媳妇茶之说,大多不是人间烟火。那都是销售商或者闲人说出来的故事,真正的采茶人,简单真实,真实到跟任何人老家的乡亲并无二致。我想,这些成天忙于劳作的采茶人不一定懂茶,就如同我老家摘花椒的村妇不懂得花椒的品性一样。
走在密实的茶林间,学着采摘茶树最顶头的嫩芽,按要求只揪下两片小芽的茶叶,收获的速度极慢,就连那些熟练的茶农,也采不到多少。茶树没有刺,采摘起来却并不比花椒容易。
在西乡的茶园,观看过一整套茶艺表演,坐下来品茶,看着那些精心培训过的茶姑娘,才意识到茶叶的功效被商业需要夸大了。也缘于商业需要,才产生了一些懂得茶叶的人,才有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在西乡的茶园,不由得想起老家作为支柱产业的花椒。为什么不能培养一些懂得花椒的人?最起码懂得花椒的栽培、采摘、晾晒、加工等等,懂得花椒的食用方法和基本功效,能把花椒说得清楚明白,就好了。多少年来,花椒的种植仅限于家庭单干,采摘和晾晒也大多为女人的事。花椒产业常常以副业的面目出现,再加上我们那一带不习惯食麻辣,也就谈不上对花椒食用意义的理解,更何况最优质的特产是要用来换钱的。同样道理,也就是茶园里女人娃娃多一些的原因。
据说西乡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接近20万亩,年产茶叶并不多,也就3000吨多一点。特别是产值不高,区区6000多万元,也就是说给当地数万茶农带来的收益并不大,比起我在杭州龙井茶园看到的情形,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别。为什么呢?午子仙毫创立于1984年,品牌效应没法跟西湖龙井等名茶相比。再就是山区小县的落后贫瘠,不可能有宽裕的投入,也就没法在短期内提高茶叶产业化能力。当然,茶叶的品质,被社会认知的程度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西乡县地处汉中东部,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人口 41万,属于典型的农业县,自古有“秦岭南麓小江南”的美誉。到西乡来,就是想看看午子仙毫,看看中国最北端的茶园,顺便见识一番油菜花海的辉煌。2011年12月,西乡茶园风光图片被推荐到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滚动播放一周,让外面的世界看到西乡人“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艺、茶食”等一套工艺,算是一个金点子。
在西乡的茶园,老想着天水的花椒,特别是老家元龙乡村的花椒。西乡就在十(堰)天(水)高速公路的边上,茶园距离我们的花椒园子不过500公里,应该是古代茶马交易的必经之地。想一想,比喝茶更有意思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