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2012-07-15 12:15:01)
标签:

李家沟

陇海铁路

麦积区

渭河

文化

分类: 散文

                                                                 〔札记〕李建学

    题记:陇海铁路的宝(鸡)天(水)段,行走在地势险要的渭河峡谷当中。山大沟深,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沿线陕甘两省十余乡镇数百个村落,珍珠样穿在铁道线上,缀在渭河两岸。古朴的秦腔文化,滋养了乡民强悍坚韧的个性;飘散着柴草味的炊烟,描绘了一幅幅素净的生活图景。自宝鸡西入峡谷进入西秦岭的小陇山山区,直到被赞誉为陇上小江南的天水, 155公里行程,沿途设有19个小站,依次是福临堡、林家村、坊塘铺、固川、坪头、颜家河、东口、胡店、马家湾、石家滩、拓石、凤阁岭、毛家庄、建河、葡萄园、元龙、渭滩、伯阳、社棠,其中的元龙,是我的故乡。从元龙向东去宝鸡,120公里,要经过15个火车站。这条路上,流传着故乡人“跑宝鸡”的往事,镌刻着父母厚重的足迹。

 

                          1、元 

 

    元龙是我的故乡。

    我就出生在元龙老火车站背坡上的小山村——李家沟。

    元龙地处小陇山山脉北麓,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部。镇政府所在地距麦积区城区(天水火车站)35公里,元龙镇总面积208.7平方公里,北与清水县陇东、旺兴两乡毗邻,南靠党川乡,西接伯阳镇,东临三岔乡,310国道和陇海铁路贯穿全境。元龙镇盛产石榴、核桃、柿子、苹果和花椒,尤其以花椒著名。元龙镇花椒种植面积17000多亩,几乎占全部耕地的一半。所产的花椒以色红、粒大、肉厚、味浓、质优而著称,素有中国花椒之乡的美誉。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文化底蕴深厚,元龙自古商贾云集,是麦积区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元龙其实就是个小盆地,渭河河谷盆地。元龙四面群山环绕,中间是渭河冲击而成的几块小川地,陇海铁路沿着渭河自东向西蜿蜒穿行,大大小小的村庄就点缀在铁路两边的河道或是山洼里。

我在元龙上中学的时候,原先的天水县五中已经下放成为元龙中学,而且是东路五乡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初中毕业的那一年,天水县改成了天水市的北道区,元龙作为一个乡,已经是东路最大的集市了。三十多年来,元龙都是逢单日集,周围陕甘两省七八个乡镇几十个村庄的人都来赶集,人气很旺。大约到了2005年,北道区改为麦积区。再后来,元龙就升格为镇了。

    我小的时候,元龙是公社,有28个大队,30多个村庄,大约有人口4万。那时候市场管制,有个专门的市管会,严厉打击社员到集市上卖鸡蛋,而且是逢五的集。那个年月,母亲总会偷偷地拿几个鸡蛋卖给“公家人”,换一点煤油和咸盐。父亲也会挑着他晚上偷偷制作的木桶和锅盖之类,到集市上换几个钱补贴家用。那时候,除了公社干部,还有中学、小学、卫生院、粮站、信用社和邮电所的一部分职工,全公社大多数是农民。当然,火车站的职工清一色是吃“供应粮”的“公家人”。每个村子也有可数的几个在外面工作的人,也是“公家人”。我念书的时候,老人们总会鼓励着说,好好念,把书念下了,当个“公家人”。

    那时候娃娃多,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小学。我在李家沟的村办小学毕业,从预备班到五年级,整整读了9年。一男一女两个民办教师,教育我走过了懵懂的童年。现在娃娃少了,全镇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几所小学,而且还招不够学生。高中也撤了,只留下初级中学。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带回来新的观念,只要有男娃的人家,很少有生三胎的。人少,好几个村庄就合并了。近几年搞新农村建设,南山里的几个村庄整体迁出来,全镇有22个行政村,人口也只有2万多一点点了。就拿中小学来说,当年是学生多老师奇缺,因此滋生了一大批民办教师。现在是学生少老师多,老师绝大多数都是有学历的师范生。也就是说,镇子不大,吃公家饭的人快要突破2500人了。

    李家沟是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全村都是一个先人的子孙。有一户杨姓,世代与李家联姻,也是一家人了。李家沟的人勤劳、朴实、倔强,也“诺然”,就是不好惹。当然,免不了几分农民式的狡黠和愚昧。多少年来,村民就吃一条山沟里流出来的溪水,溪水甘甜,但绝不总是清凉。一年里大多数的时间,溪水都是夹杂着泥土的那种浑浊,要盛在水桶或是水缸里沉淀,我就是吃这种水长大的。李家沟盛产“读书人”,就跟这种水有关。

    出门二十多年,每次回来,只要踏上故土,醋溜的普通话就说不出来了,张口而来的就是元龙土话。自然,亲切。

    我喜欢这种亲切的乡音,从骨头里面喜欢。

    给父亲过“百日”,跪在长满新草的坟头,烧纸,磕头,起身奠酒。走在父亲长眠的土地上,沉思。

    埋葬着亲人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故乡。时至今日,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在元龙的泥土地上,在熟悉的炊烟里,我就把故乡刻在心里,装进脑子,带到梦里去了。

 

                                                      2012714夜于西安。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树木掩映着李家沟,远处是元龙商场、渭河、陇海铁路和310国道,就在那一片树木茂盛的洼地里,隐藏着学校、政府和乡镇单位。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父母亲栽种的花椒园,这是近三十年引进的大红袍;以前元龙的花椒以油椒和白椒为主,夹杂着一些刺多颗粒小的狗椒,这几年全改良了,花椒成了故乡吃饭的产业。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返程前2小时,帮五弟摘花椒。这块地是包产到户以后分给我家的梯田地,最好的一块。当年为了种玉米,一个冬天,我和二弟往地里背粪,一背篼一背篼的上山爬坡;等到玉米大丰收,就过上了口粮富足的日子。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地畔上的牵牛花。我们那里把这种花叫苦竹菀,也叫打碗花,说是不能采,采了吃饭时就把碗打了。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路边未成熟的核桃。有眼光的人家,总是最早引进优良品种。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父亲留下的桃园。走在浓郁的桃香里,总感觉父亲就在哪一棵树下咳嗽,劳作。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我家桃园对面,沟边的庄稼地,满是温馨的色彩。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村口去年才修通的硬化路。这是村里的一片柿子园,我小的时候,端着饭碗,都能爬到树上去吃。现在娃娃少了,也金贵,没有人再爬树了。如今村里没有几户人家饲养牲口,荒草遍地,许多地方都找不到路了。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铁路提速以后新修的元龙火车站,从以前的老站东移了2公里,就建在渭河拐弯处的山洼里。现在早已不停客车了,只有一列为铁路职工服务的慢车,五节车厢。7月12日,我从西安赶回来给父亲过“百日”,理“孝头”;13日中午,改乘慢车,到宝鸡再换车,回西安。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元龙的站牌,这是南站台上的一块。右首向西是伯阳去天水的方向,左首向东是建河走宝鸡的方向。

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一)    这趟宝鸡至社棠的慢车,早上从宝鸡出发,中午到社棠,晚上返回宝鸡,就是为了给沿线的职工提供便利,也方便了附近的居民。社棠以西进入天水就归兰州铁路局了,宝鸡至社棠属于郑州局,算是区间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