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教育的软肋——高中空转
(2009-04-08 07:50:10)
标签:
杂谈 |
中国数学教育的软肋——高中空转
时间:2007年8月29日。
地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冯祖鸣老师寓所。
谈话人:冯祖鸣: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美国代表团领队。美国新罕布什尔州EXECTER中学教师。
冯承德、徐云华(冯祖鸣父母),1964年均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90年天津市高级教师,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科学与数学中学数学教师,在美国任教17年。
奠宙:我事先打电话给各位,今天谈话的主题是“中国数学优秀生如何培养?”各位熟悉中国和美国的数学教育,应该有许多感想与思考。
祖鸣:我是有许多感慨,中国有许多很聪明的孩子,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在美国都很出色,最近见到几个在MIT的中国孩子,由于浓厚的学术气氛的熏陶,心无旁鹜,努力学习,很受导师的重视。
我的一个深切的感受是:“中国数学教育的软肋在高中,在高中最后两年的空转。”
承德:我们都有同感,美国学生的一般数学水平不如中国,但是优秀生的数学水平超过中国。
奠宙:请说得明白些。
祖鸣:人到16岁开始成人,知道自己要有人生目标,优秀生开始思考未来,这是一个人成长、成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学生却在这两年天天复习高考,追求初等数学的考试高分,美国学生则不同,他们有AP课程,数学类包括《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两门,相邻的有计算机科学C++语言,以及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等,让学生自己选,考试是全国(甚至和欧洲的AP相联系)统一,成绩大学承认。免修意味着少交学费。
承德:我所在的Oklahoma School of Sci-cncc and Mathematics,就是专门为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优秀生举办的学校,全美国已有20多所中学标明是“科学与数学学校”(未标明的优秀生学校更多)。
我们学校是两年制,只有11和12年级,单变量微积分是必修课。然后有70%的学生选修多变量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喜欢数学和物理的学生则选修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最后我讲过实分析和拓扑学。总之,你有能力可尽力选读。
云华:我们学校不仅是数学课程多,物理课程一直教到量子物理,出现薛定谔方程,所以我们必须开设微分方程。生物学的课程尤其先进。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克隆、DNA测序都要开课。整个学校的氛围是向科学的最前沿迈进。美国的优秀学生不断向前攀升,中国学生天天做高考题。中国高中的“空转”,在最容易吸收知识、开始思考人生的年龄段,束缚于考试,更令人心焦的是,许多顶尖的中学,对“空转”现象不觉得是问题,自我感觉良好。
奠宙:可是反复的高考训练,也许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常常听到美国导师夸奖中国学生数学基础扎实。
祖鸣:基础扎实是为了发展,没有远大目标的盲目打基础就是“空转”,“空转”的危害不仅限于知识的贫乏,更严重的是带来人生目标的狭隘。美国优秀生学习AP课程,接触科学的前沿,更重要的是开阔数学视野,树立远大理想。最可悲的是问一些中国高中生,你的理想是什么?回答居然是“考上北大、清华”,这算什么理想?美国学生就不同了,他们的内心里,都有“改变人类生活”的想法。我认识一个亿万富翁,每天还蹲在实验室熬夜工作,问他为什么。回答就是“想改变人类命运”。美国的一些好的高中,目标就是要为“各行各业输送领袖式的人才”,抱负不同,结果也不同。
奠宙: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其中”取法乎下,还能得到多少呢?不过,年纪轻轻,抱负很大,会不会“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呢?
承德:美国人是基本上把知识弄清楚了就向前看,往前跑,直到最前沿。当然也会有失败者。我注意到,美国高中生有的基础不扎实,单变量微积分可以过去,一到多变量微积分,就不行了,垮了。但是,一大批人冲上去了,整体的教育就成功了。许多国际竞争,最后决胜于少数顶级专家手里。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就是例子。
祖鸣:最近美国有一种手电筒,用手摇几下,就可以发出电,用以照明。
奠宙:昨天刚刚用过。
祖鸣:现在一帮人就在琢磨将这一技术用于手提电脑,免得老是充电。也许将来可以大大减轻手提电脑的重量。美国人天天有人世间在琢磨,想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这股力量是伟大的。
奠宙:“高中空转”现象如何避免?
承德、云华:那就是改变高考制度的问题了,中国需要一个认定优秀学生免试直升大学的机制。AP课程就是值得引进的课程体系。我们曾经在上海复兴中学,利用暑假,用英文讲微积分,每天3节课,两个星期就讲完了,学生家长都很满意。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祖鸣:中国学生太听话了。给人家打工。需要听话、认真做事,老板喜欢。但是对于要求创新的优秀生,就不行了。大家知道,有一个很出名的数学问题是:“在一个长方体的房间内,小虫位于最长对角线的一端,问小虫沿着墙壁上怎样的路线爬,行程最短?答案是把长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则以联结这两点的直线距离为最短。但是,我在上课时,一个学生竟然站起来问:那么,那条线是最远的呢?我一时语塞,回答不出来,中国学生是不会这样问的。”
奠宙:现在中国的教育强调“教育公平”,改善西部教育条件,帮助农村中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没有“英才教育”的口号,避免提“精英”两字。两位怎么看?
承德:我们学校是公立学校,学生进这样的中学,也不需要交任何学费。优秀的学生有能力读,学校就要想办法开。我教过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离散数学,以及拓扑学。然而在中国,只要把考试题做得好就是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数学上不想进步,思想境界就不同,对学生的感染就很不一样。
祖鸣:中国的中学里,许多搞奥赛的教练,还是要学习很多现代的数学,例如图论、数论等等。可是一般的数学老师就不大上进了。听到和高考无关的数学就头疼。你能指望这样的数学老师培养出优秀的数学人才吗?
承德:当年陈景润在中学读书时就知道哥德巴赫猜想,而现在听说教师不准讲和高考无关的数学,校长、家长都会出来干涉。
奠宙:一般情形的确如此。中国教育的考试功利性远甚于美国,但是美国的英才教育又远优于中国。想到这里,不免忧心忡忡。不过,事情终会发生变化。一些优秀的中学校长,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办学不能围着升学率转。优秀的中学需要放眼世界,也为输送“能够改变人类命运”的优秀人才作贡献。谢谢两位的谈话。下次我们谈谈中国和美国数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