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液体》课堂实录与评析

(2010-05-04 20:38:32)
标签:

杂谈

《认识液体》课堂实录与评析

——湖北省潜江市实验小学 刘翠荣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液体?

生:牛奶、汽水

生:啤酒、白酒、醋

生:~~~~~

师:这些液体都有什么特点?

生:对我们有帮助

生:可以流动

生:没有固定的形状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那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液体。(板书课题:认识液体)

评析】:新课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的作用。本课导入部分我选择了贴进孩子们的生活事物和现象,把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引向课题的目标,巧妙的让学生自己来揭开课题。

二、指导学生用感官来初步认识各种液体的表面特征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4种不同的液体,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生:指着液体辩认~~~我认为这杯是水,这杯是…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来区分它们的?

师:(板书:水 牛奶 蜂蜜 油)

生:首先,我从颜色上来看,无色的是水,乳白色的是牛奶,淡黄色的是油,深黄色的是蜂蜜。(板书:颜色)

生:我闻气味知道的,无气味的是水,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刺鼻的应该是蜂蜜。(板书:气味)

生:牛奶是酸甜的,油有点油味,蜂蜜很甜,而水什么味也没有。(板书:味道)

评析】:通过对生活中几种常见液体的观察,学会简单描述液体的基本性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

三、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认识液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初步了解了这几种液体的颜色、气味、味道不同,除了这些不同之外,它们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液体还有可能在哪些地方不同?把你们的设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交流,推想预测)

师:刚才通过在小组里的讨论,大家一定有许多的猜想,把你们的设想说给我们听听,好吗?(生边汇报,师边将汇报的问题归纳整理到黑板上)

1:液体都可以流动,它们的流动速度不同。

2:这些液体有轻有重。

3:水有表面张力现象,我想它们的表面张力不同。

4:毛细现象不同。

5:蒸发速度不同。

6:黏稠度不同。

7:放在冰箱里结冰点不同。

8:透明度不同

师:同学们年龄小,可头脑里的想法真不少!大家说的这些不同点都是我们猜测出来的,到底这些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样办?

生:实验

师:接下来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它们。

评析】: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让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在小组内提出对液体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1、比较谁轻谁重

师:(出示半杯水和半杯油)水和油比,谁轻谁重?

生:一样重吧。

生:可能水轻油重

生:可能水重油轻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而已,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生:称称看

师:真不错!让事实说话。

师:(出示天平)怎样称才能公正?

生:先把天平调好,两边一样平,然后把水和油放在天平两边的盘里,看看天平哪边垂下去,就是哪边重。

师:一边放一杯水,一边放半杯油,行吗?

生:不行。

生:用一样的杯子,装一样多,这样称才准确

师:对,一样多才能比。这是30ml水和30ml油,装的烧杯也相同(递给该生)。请你来试试,好吗?

生实验得出(相同体积的水比油重)。

师:说说你们现在的体会吧!

生:我一直以为液体都一样重,看来这是错的。

生:我们的想法有时不准确,要做实验才能知道。

生: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是轻重不一样?

师:问得好,你们大家都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我们得好好研究这个问题。(手指记录单)把你们想比较哪些液体的轻重、预设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和最后结论。把它们都填写在记录单上。材料员来领取材料。

生实验

师:同学们要加强合作,不要你争我抢

师:通过动手实验,你们的猜想得到验证了吗?究竟谁重谁轻,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生:~~~

师: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同体积的液体轻重不同

(板书:同体积的液体轻重不同)

评析】:教师注重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问题来研究。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液体有轻有重,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他们的积极性当然高了。

2、认识液体都有表面张力

师:我们再来做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把四种液体各滴在蜡光纸上,每张纸上只滴一种,摇晃蜡光纸,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实验)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液体表面弓起来了,好像一滴露珠吸附在纸上

生:液体的表面好像有一种力,在互相拉着;

生:我们组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四种液体凸起的不一样高,蜂蜜凸起的最高,油第二,牛奶第三,水最低。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液体表面形成的弓形水面,看起来像一滴露珠,这种现象就是表面张力现象。

(板书:液体都有表面张力)

评析】:在课堂上到处都能听到学生的欢呼声,学生都很兴奋。彼此交流着、沟通着,他们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与艰辛。

3、利用斜坡观察不同液体流动的快慢(黏稠度)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在实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他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蜂蜜特别黏,流淌的很慢。我用滴管吸了几次才吸进去,但水就恰好和它相反。

师:这个现象你们都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其余的几种液体也是这样吗?

生:不一样

师:同学们又有了很多的猜测,那到底结果怎样呢?我们还是要用实验来进行验证。(出示实验器材)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实验器材,谁能根据这些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法吗?

生:我们可以来个比赛,让他们比一比。

生:我们可以把塑料板的一头用东西垫高,形成一个斜坡,把4种液体从斜坡高处倒下,看哪个流淌的快。

师:想法不错!不过,为了防止液体流到桌面,我们要把塑料板放在水槽里来实验。

师:马上就要比赛了,为了让比赛公平,我们应注意哪些比赛规则?

生:同时一起倒

生:倒的液体要一样多

生:要在同一起点线上,还要有同一终点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并对比赛结果做好记录,材料员来领取器材。~~~~~~~~都准备好了吗?我来当发令员,预备,开始倒!

生按规则实验比赛~~

师:请各小位将实验结果记在实验单上

生:发现水流淌的最快,牛奶第2,油第3,蜂蜜最慢;

生:我们发现水流下来,只用了几秒钟,而蜂蜜却还在缓慢的流淌

生:我们发现水和牛奶流的速度差不多,我们又做了一次实验,结果发现水比牛奶要流淌的稍微快一些

师:你们的实验结果和他们一样吗?

生:一样。

师:流淌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不黏的液体流淌最快(比如水),黏的液体流动慢(比如蜂蜜)

师:用科学的语言来说,不同液体的黏稠度是不同的,黏稠度大流动速度慢;黏稠度小流动速度快。

(板书:不同液体黏稠度不同)

评析】: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研究材料来自行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最终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4、认识液体的毛细现象

师:同学们不但能够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我这儿也有个发现,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把4张纸巾平放在桌上,分别将4种液体各滴1滴在纸巾上) 大家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纸巾被液体打湿了

生:滴水的纸巾湿得地方最多,蜂蜜的最少

生:我知道液体都具有毛细现象

师:对,液体都有毛细现象,不同液体的毛细现象不同。

(板书:液体都有毛细现象不同液体的毛细现象不同)

评析】:学生在发言时,教师面带笑容与学生共同分析他们的观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得,在自己的知识水平上再迈进一步,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四、总结 延伸拓展结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液体的性质,收获真不小!还有些问题在今天课上没有完成,留给同学们下课去了解。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也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马上下课了,请同学们整理一下实验桌,将你们用过的不同液体倒入水槽中,看看怎么了

生:分层了

师: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把液体倒进水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先来研究。

评析】:让学生整理实验物品,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水槽,他们惊讶了!又有了新的发现:液体怎么分层了?将学生的思维顺利迁移到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把液体倒进水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问题的持续研究意识。

 

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与挑战。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旧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那么新理念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什么,才能使学生感觉成功、体验创新乐趣、得到全面发展呢?

《认识液体》这一课,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新学课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其终身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简单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课后拓展延伸。意为通过这一系列探究活动,达到知识与技能并进,实现“一石二鸟”的作用。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促进学生更集中注意力来认真观察,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品质。教学中,教学氛围民主化,还学生主体地位。我注重教学细节的落实,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合作,突破了学生探究中“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状。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凸显了学生在真正地、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真实本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