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竞选演讲答辨准备材料

(2014-01-11 23:29:23)
标签:

竞选

演讲

答辩

教育

1月9日,参加区“三名”申报人员演讲答辩,要求是1分钟自我陈述,5分钟回答专家组的提问。为此,我准备了以下材料。

一分钟陈述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来自××学校的××,本人自××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教学上,我坚持“大语文”的教育理念,把“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教育思想贯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形成了“民主互动,享受语文”的课堂教学风格,让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之所以参加这次名师竞选活动,就是希望起到一种示范引领的作用,让这种“大语文”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的语文教学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的陈述完毕,谢谢!

 

问题一:请谈谈你的教育思想。

     答:在教学上,我坚持“大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是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立的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它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教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联系生活;总体模式是“一体两翼”。“一体”就是课堂教学这个主体,“"两翼”分别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这种思想和模式打破了长久以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习语文的封闭局面,把语文教学引入一个高远、廓大的境界。当代语文教学法泰斗、东北师大教授朱绍禹先生称这种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并且预言:早晚有一天,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会向“大语文教育”靠拢。

问题二:请谈谈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答: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含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包“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1、提高专业素养:坚定职业信念、坚守职业道德、升华职业情感。
    2、拓展专业知识:不能满足于"一桶水",而要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3、提高专业技能:夯实基本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学习 
   (1)读书,向书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读书确实可以远离平庸,增强智慧,可以滋养教师的底气和灵气, 增加教师的底蕴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优秀教师就应该是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人。

    着重读以来几方面的书:

    ①读专业书: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标准》等,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认真研读课文尤为重要。

    ②读教育专著,如孔子的《礼记.学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叶圣陶的《叶圣陶教育文集》。

    ③读教育专刊,如《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师博览》……

    ④读经典名著,如《论语》《爱的教育》及中外文学名著。

  (2)读人,向周围的人学习,向名师经师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

  (3)读课,读名师的"课堂实录"和”评课记录”,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就读了周成平的《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于漪的《于漪老师教作文》、余文森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史金霞的《不拘一格教语文》。

   2.教研,参与或主持课题研究,如果我被评上禅城区名师,我希望成立一个名师工作室,带领团队充分挖掘佛山本土的陶瓷文化、粤剧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等,把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出一套具有佛山特色的校本教材。

   3.反思,写作。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教学故事。开博客写博文,与同行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网上论道。本人的博客点击率已达十万八千多人次。

 

    总之,只有读书、思考、写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增长灵气,写作成就名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