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世纪双语幼儿园
新世纪双语幼儿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7
  • 关注人气: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对儿童的教育思想

(2009-04-02 22:56:59)
标签:

育儿

分类: 家教

                鲁迅对儿童的教育思想
 
    鲁迅是伟大的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儿童教育方面,鲁迅有许多科学而精辟的见解.针对封建社会压抑儿童、摧残儿童的旧教育体系,鲁迅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许多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解放的人的新思想.


    作为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鲁迅对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儿童教育极为重视。在他的一些著作中,鲁迅用最美丽﹑最大众的语言将先进的儿童教育思想呈现给了读者,这于当今的教育现状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堪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之作的《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在作品的结尾所发出的一声最为沉痛愤懑的呼喊——“救救孩子”——惊醒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有关启蒙与教育的重大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幼本位”的主张,即,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他首先批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父亲对孩子有“恩”的思想,提出对孩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是出于“爱”。因为改“恩”为“爱”,所以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父母应该不图回报,而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来养育子女。因为是出于爱,长辈甚至可以做出牺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最为无私的爱,从这段话中,不但可以看出鲁迅全新的教育观念,也可以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


    对于怎样看待孩子的“幼稚”,在后来的一些场合鲁迅还曾有论述。他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说,幼稚是他们发展过程中极为正常的事,一点也不值得奇怪,没有幼稚就没有发展,没有成熟。我们决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幼稚而扼杀其发展和成长。他曾说:“至于幼稚,尤其没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对于老人,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决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在中国,关于青少年教育,历来就存在“放任”与“管束”两个极端的问题,多少年来不知贻误了多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鲁迅敏锐地发现这个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然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对此,鲁迅的态度是尖锐的。他指出:“顽劣,钝滞,都足以使人没落,灭亡。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我们的新人物,讲恋爱,讲小家庭,讲自立,讲享乐了,但很少有人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先前的人,只知道‘为儿孙作马牛’,固然是错误的,但只顾现在,不想将来,‘任儿孙作马牛’,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更大的错误。”


    以作品《风筝》为例。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到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联系自己的实际,自己正像小时侯的鲁迅那样不许小兄弟放风筝那样,不许学生做这做那。像鲁迅所说,这无异于虐杀孩子的天性。可是有时还是会很矛盾,孩子开心了,可自己却可郁闷,因为得不到安静的课堂。作为美术老师可能还好,美术课可以不像语文,数学那样拘束,学生说说,讨论讨论或许更能放飞自己的想象。鲁迅先生所倡导的这种对待孩子,对待学生的做法,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师来说,并不是不可能实现,因为这毕竟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而我们教师唯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能更从容地面对学生,面对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